经济学家彭文生:让国人有钱消费,才是应对关税壁垒的最佳法宝

旭升财研社 2025-04-25 23:33:06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如果他们开始购买更多东西,那么我国的企业将不需要过度依赖外国市场。

有钱了,人们自然就会提高消费,提高生活品质。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如果我们从数据来看,就会发现这一道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上图是最近七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从2017年到2023年,我国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基本都维持在39%上下波动,2017年,这个数字是38.68%,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是39.2%。

作为对比,2017年我国GDP总量是84.7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是6.07万元人民币;2023年我国GDP总量则是129.43万亿元人民币,对应的人均GDP则是9.17万元人民币。

可以发现,过去七年时间里,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在增长,但具体到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过去七年,稍有波动,但几乎都在39%左右徘徊,没有变化。

如此我们的问题是:财富总量在增长,人均GDP也在增长,但为什么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却没有增长。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GDP增长可能并不靠居民消费来驱动。

那么GDP增长来自于哪里呢?

基建投资、地产投资、各种产业的投资和扩大以及出口。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上来,有钱了,人们自然就会提高生活品质,提高消费;而过去几年甚至十年来的增长,都不是建立在消费之上的。

这也可以从侧面来说明,人们并没有变得很有钱;或者说,一部分人变有钱了,消费增长了,但却被更多收入下滑,消费减少的人对冲掉了。

GDP和人均GDP稳步增长,但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却一直很平稳。

2014年至2023年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轻微波动。其中,2014年比重为36.54%,随后几年有所增长,2016年至2018年保持在38.67%至38.7%之间。2019年回升至39.08%,但2020年又下降至37.75%。之后,比重逐年上升,2022年为37.5%,2023年达到39.2%。

消费不足,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

这从今年的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特朗普的理由是对华贸易逆差太大,我国从美国市场中获取的贸易顺差太多,而衡量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储蓄率。

一般来说,储蓄率越高的经济体,贸易顺差也就越大。

要想理解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简单理解为:因为都存钱了,所以内部消费不高,出口居高不下,贸易顺差自然就会加大。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还可以继续推导。

我们是制造业大国,生产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制成品,当内部消费不足,而产能又如此庞大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依赖外部市场,依赖出口来消化庞大的产能。

而且这一趋势在过去十年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最终也导致了美国对华提高贸易壁垒。

这是欧美误解我们的根源,什么产能过剩、倾销,都是由此而来。美国前贸易代表甚至说,全球无法接受我国每年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根本上,他们说的不是什么贸易顺差的问题;根本上,他们说的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太低的问题。

作为对比,隔壁的越南人均GDP还不足5000美元,但越南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却高达65%;哪怕是印度,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也有60%左右。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新兴经济体,他们的居民消费都要远高于我们。

当国内消费不足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时,我们就只能依赖出口来消化这些产能,最终也一步步导致了今天的关税贸易壁垒。

未来,我们要想摆脱对美国乃至欧盟的出口依赖,那么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让国人有钱消费,做14亿人的生意,来降低对外部出口市场的依赖。

很多人说,在这一轮贸易分歧之中,我们不能退,事实上我们也的确不能退,但在不能退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而这个护城河,就是将14亿国人哪怕是发展成3亿中产,也足够我们度过当下的危机。

美国是不是甲方,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议性问题。

从消费来看,美国占全球人口4.2%,但每年的消费额却能够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而我国,则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制成品,如果互补,双方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美国要打压,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做14亿人的生意,而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让更多人变得有钱。

GDP过去几年不断增长,但居民消费增长缓慢,这表明增长的GDP和发展成果仍然没有相对公平的惠及全体人。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一件事。

如果美国3.5亿人就可以消费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额,那么没有理由我国14亿人不能够诞生更多富足的消费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全球效率最高的工厂,更应该做全球的消费者。

当下来看,很多人包括企业都在出口转内销,但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得有消费能力才行,因此最终还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

当下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马克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生产过剩的核心在于贫富差距大,即收入分配不均衡。

一个人再有钱,一天最多消费两瓶红酒,最多吃四顿饭,再多也吃不下喝不了了;而我国如此庞大的产能背后,如果仅仅依赖那一小部分人去消费,是消费不了的。

最终,我们还是要重视发展中产,将中产作为一个消费群体中的中流砥柱,来支撑产能和消费的平衡。

而不仅仅是产能上去了,GDP上去了,但居民消费占比没有上去。

这个时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只能依赖出口,最终又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

除此之外,过去我们很大帮扶都出现在企业,而不是消费者。

不管是减税还是补贴,亦或是以旧换新,本质上帮的还是企业;这背后的逻辑是,只要企业还在,那么就业就在,就业还在,就会有消费。

但我们忘了,企业本身并非最终需求方,消费者才是最终需求方,企业的需求是投资需求,在下行周期里,企业哪怕是得到了减税和补贴,最终可能也不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

没有新投资和新产能,就业就增加不了,最终反而会危及消费支出。

未来我们的思路,也应该从对企业的帮扶上,转变到对个体、对消费者的帮扶上。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仍然还有很多。

有钱消费,说起来只有四个字,但真正做起来,牵扯的面不仅广,而且还非常深。

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例,收入分配就涉及到两个环节,第一个是生产环节,它就关乎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会的力量带来的最低工资、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等等。

第二个就是二次分配,要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不能简单发钱,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达到调节收入的效果,当下来看,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降低社保缴费。

目前我国个人与企业的社保缴费总计24%左右,且社保基数一般按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倍封顶,超过部分不计入基数。

这就意味着,对于月收入几千元的人而言,他们实打实地交了24%,而对于高收入者而言,实际比例可能仅为几个百分点。

理想的收入分配调节采取的是累进制度,收入越高税率越高。以社保缴费为例,如果对低收入群体降低10个百分点,那么对一个月拿5000块的人而言,他的收入就会增加10%,即500元。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例子。

总的来说,过去那个只顾埋头生产,不抬头消费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关税壁垒越来越高,迫使我们出口转内销;另一方面也有来自内部的内卷压力,迫使我们提高收入增加消费。

最终,经济增长的目标一定是提高收入,而提高收入的结果就是人们可以更高的消费。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没有体现到这一点上来;未来,我们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则必须要提高。

原因也很简单,在内外压力之下,特朗普的关税壁垒,可能也是让我们转型的一个积极因素。

正如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所说:“应对贸易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国人有钱消费。”

end.

0 阅读:123
评论列表
  • 2025-04-26 07:25

    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怎么做到让国人有钱且还愿意消费?

  • 2025-04-26 12:31

    不要说废话,就说方法。免除所有人房贷,大家就敢放手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