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和父母踏上了一趟不寻常的文化之旅,我们来到了市文化中心的小剧场,这个地方充满了久违的温馨与古典的氛围。
正是这座小剧场,将我们拉入了一出名为《杨三姐告状》的经典评剧的世界。
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数字时代的90后来说,评剧总是如同泛黄的照片,让人忍不住联想到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旧时光,与时下的潮流娱乐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可对于我来说,评剧并非全然陌生,因为它早已在记忆中留下过淡淡痕迹。
想起小时候,在那闪烁的电视屏幕上,赵丽蓉老师在小品中的精彩演绎,总能让我不自觉地哈哈大笑,特别是她经常提到的那句“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彼时的笑声与感动已成过往云烟,直到某天,父亲在自己的微信群里无意间翻出一则演出公告,这才激起了他几乎童心未泯的兴奋。
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购下了三张打折票,饱含期待地约我和母亲去共享这场文化盛宴。说到父亲,毋庸置疑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早已铭刻在他的每个手势和表情之中,这一事实对我来说再清楚不过了。
但那一刻,当我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面对父亲的邀约无非是一次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博弈。
我在电话里,他急切地询问我有没有空一起去看戏,那瞬间,我挣扎在压力与亲情的天平间,犹豫着是否要放自己一个假。
最终,我说服自己暂时放下那堆积如山的事务,与其宅在家里被工作的重担压垮,不如趁此机会让心情自由飞翔。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是一个久别重逢般的家庭时刻,而这一点在我心中比任何事都有重量,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心底那曾被忙碌淹没的期待再度复苏。
到了周六,我端坐在父母之间,看着他们欢愉的笑脸,我感受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充满温情。
那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如同潮水般漫过我的心头,在这一刻,我仿佛从生命的洪流中偏得一隙暇想,时间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充满理想与野心的大学新生已成陈年往事,如今的我,已经成为了抚养责任的重要承接者。父母们虽随着年岁增长,光阴在他们的脸上轻描淡写出些许皱纹,这一切并没有削弱他们那乐观和生活斗志。
在他们眼中,我仍能感受到那份不变的热情,他们用同样激情迎接着每一个日出。
思绪回归现实,剧场的灯光缓缓降下,随之而来的,是明亮的胡琴声与激昂的锣鼓声,宣告着一场精彩纷呈的评剧即将拉开序幕。
演员们逐一登台,以半念半唱的方式娓娓道来,剧情随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表演风格如细水长流般流入观众心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这种曾被认为过时的表演形式竟然在此刻焕发出如此生动的生命力。
这出《杨三姐告状》巧妙地将现代剧的表现手法与过去的风华融会贯通,为观众们献上一场视觉与心灵兼具的盛宴。
演出过程中,那位扮演杨三姐母亲的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她极其生动传神地抓住了赵丽蓉老师的独特韵味。正当她在舞台上吐露深情时,我不禁回忆起儿时,那台老旧电视机荧幕中赵老师爽朗的笑声,那是一段让人笑中带泪、充满怀旧情怀的三个小时,成为我们这一家人重新捡拾往日时光的欢愉时刻。
剧终,灯亮时,我们仨浸泡在心满意足的氛围中,对刚才那些激动人心的情节侃侃而谈,扯的不过是对生活那些细碎而宝贵的感悟。
回归居所,翻身躺进床榻,脑海里则细细地编织起当日种种感受。霎那之间,我领悟到,拥有并珍惜与父母共度的每一秒钟,那简约而温暖的时光,如此无价。
近年来,特别是逢年过节,比如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各种饱满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有如不竭的动力,为经济腾飞提供了新能量。
从绚丽的剧院表演、热闹非遗展览到书香满溢的读书会,各类文化盛事以生动的姿态融入我们的日常,为那些必经的节日增加了新的意义。尤其是临近"春节档"的电影市场,这段时期的票房总是屡创新高,成为全民消费的又一高峰。
文化消费的火爆趋势并不仅仅因为其内容丰富与否,更在于其为人们提供了团聚的舒适场域。
每每过节,那些漂泊在外的年轻人带着思乡之情返家。
当亲朋好友间的话题渐变稀薄之际,一场共同欣赏的戏剧,或是古老庙会的闲逛,都能迅速拉近彼此间那看不见的距离,让沉重的交谈变得轻松而纯粹。因此,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长为催生美好生活与共享情感的共同表达。
欣赏完那场动人的评剧后,我对父母提议,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谁不想去电影院观看几部贺岁大片呢?
还不如推动父亲继续在他的社交小群里抢购几张戏票折扣,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地增添色彩,还如同严寒冬日中的暖炉,带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幸福感。
在当下这般快节奏的时代,艺术与文化扮演着家庭情感与社会进步的桥梁,不仅可为单调生活创造五光十色的亮点,还能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可自由停驻的港湾。
愿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亲情路径,或许,“和父母去看场戏”便是一个理想的开始,这些共同度过的时光,无疑将成为日后最珍贵的家庭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