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后,揭秘83年春晚,李谷一险些错过,刘晓庆为何有“特权”?
最近一部名为《一路繁花》的电视剧一经开播就引爆了整个网络,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上都被它霸占了位置。
而在这其中,最受关注的无非就是我们的庆奶——刘晓庆。
虽然她已经74岁了,但她依然充满了活力,尤其是和64岁的倪萍在一起时,她们两人总是互相调侃,画面十分精彩。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刘晓庆的主持人资历甚至比拥有超过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倪萍还要悠久。
作为首届春晚的女主持人,刘晓庆堪称开山鼻祖。
当时,在导演组首次发出邀请时,刘晓庆并没有立刻答应,反而还向导演组提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
故事要从1982年11月的某一天说起。
当时,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导演黄一鹤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策划一场全国性的春节晚会。
时间紧迫,只剩下三个月了,任务繁重。
黄一鹤一接到任务,立刻开始筹备。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主持人。
黄一鹤心目中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演员刘晓庆。
刘晓庆那时忙得不可开交,又在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面对导演组的邀请,她在内心深处有些犹豫。
作为一线大明星,刘晓庆对这种电视节目自然有些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她要牺牲陪伴父母吃年夜饭的时间,这让她格外犹豫。
在之后的访谈节目中,她直言节目组能请到她,简直是晚会的荣幸。
但黄一鹤可是个锲而不舍的人,经过多次的邀约和劝说,刘晓庆终于同意了。
但她也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想在直播中给四川老家的父母拜个年。
黄一鹤心里有点担忧,这特权是不是太明显了,会不会引起其他演员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经过再三考虑,黄一鹤去请示了上级领导。
经过讨论,导演组最终同意了这个要求。
不过他们也提出了条件:思乡之情可以表达,但必须逐字按照写好的稿子来念,不能有一点改动。
这样一来,刘晓庆爽快答应,加入到了春晚的筹备团队中。
解决了女主持人问题之后,黄一鹤开始盘算男主持人的人选。
有人提议最好请一些专业的央视播音员,以防临场有突发情况。
但黄一鹤希望的是和观众共度一个欢乐的夜晚,而央视播音员的风格可能会太严肃。
他又想到了当时最火的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认为他们的相声表演气氛很好,国民度高。
相声演员在这种盛大直播中难免会有风险,万一说点不该说的,那可就不好收拾。
尽管有反对声存在,黄一鹤还是最终定下了马季和姜昆。
他们不仅参与了春晚的筹备,还提了不少好点子,贡献了一些经典桥段。
为了让晚会更有趣,黄一鹤还找来了编剧兼演员王景愚,两人一拍即合,王景愚也加入到主持人阵营中。
就这样,首届春晚的主持人团队基本成型: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
那时,主持人和演员的服装都是自己准备的。
刘晓庆身穿一件从香港地摊淘回来的红上衣,当晚成为最吸睛的存在,甚至把这衣服称作“晓庆衫”,火遍全国。
到了主持串场环节,刘晓庆情深意切地按照事先审核过的稿件,动情地说着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是除夕之夜,我在这里向远在老家坐在电视机前的爸妈拜个早年。
”在春晚阖家团圆的背景下,这并不显得突兀,黄一鹤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了主播队伍,接下来就是邀请一些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了。
当时呼声最高的非李谷一莫属。
要知道李谷那时简直是“女顶流”,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电影插曲,档期排得满满的。
1983年大年初一,李谷一在深圳有场中央乐团的演出,票都卖光了。
从北京到深圳,时间根本赶不及,中央乐团也不肯放人。
黄一鹤和团队陷入了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经过多次尝试和沟通,他们终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春晚直播后立即送李谷一去机场,赶最早一班飞广州的航班,到了广州再用专车送往深圳。
经过评估,中央乐团领导同意了这个方案。
于是,李谷一得以在春晚直播中登台演出。
尽管黄一鹤的春晚团队不足60人,相对于现在动辄上千人的幕后团队,显得有些寒酸,但这个小团队却拥有大胆的想法。
他们提出了增加热线电话互动形式,让观众也能参与到节目的选择中。
尽管这种新形式增加了节目组的压力,但观众热情高涨,纷纷点播一首叫做《乡恋》的歌曲。
在那个年代,《乡恋》的歌词和歌曲风格曾遭到批判,并不被允许登上主流舞台。
面对观众如此热情的呼声,黄一鹤还是把纸条塞给了广播电视部的领导们,经过现场领导的讨论,最终同意了《乡恋》的解禁。
于是,李谷一走上舞台,以她美妙的嗓音演唱《乡恋》,开启了中国流行乐的新时代。
1983年2月13日凌晨零点30分,历时4个半小时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
这场晚会不仅是对全国观众的一次美好陪伴,也创造了无数铭记在心的经典回忆。
黄一鹤带领的团队在不足600平米的演播厅内,创造了众多名场面,那一年的春晚被评为“最有年味儿”的春晚。
回顾42年前的春晚,你对哪些演员印象深刻?
是否也对那一年的春晚充满了美好回忆?
希望某天我们还能看到像1983年那样充满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