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当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火化成为了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殡葬方式。
关于火化,人们总存在太多的疑虑和担忧。
很多人讳莫如深的火葬场,到底是咋个操作流程?骨灰盒里真的只有,逝者的骨灰吗?
火化全过程解密
想象一下,当你我老去,走到生命的终点时会如何?
首先,家属需要为逝者开具死亡证明,凭这份证明火化场才会接收遗体。
而到了火化场之后,遗体也不会立马火化。
它首先要被交给专业的“入殓师”们,精心装扮一番。
他们需要对遗体进行消毒、修补和妆扮等一系列程序,确保逝者能以最体面的面容“离去”。
他们用心装扮好逝者后,有钱人家里会在殡仪馆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亲朋好友在仪式上向逝者哀悼。
至于农村地区,家属通常会自行装扮好亲人,火化场只管检查一下,随葬品是否合规。
火化会让亲属目睹吗?
遗体将被交给他们,送进火化炉焚烧,不过你可别以为,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个过程。
普通火化间一般是,不对亲属开放的。
首先是为了安全,毕竟火化炉温度太高,避免家属受伤。
此外,看着亲人被火焚烧,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巨大的。
所以,为了避免亲属一时失控,车间只允许工作人员进入。
当然,这需要家属有,相当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火化师会虐待遗体吗?
比如,火化师会用特制工具,将遗体划破,以防膨胀爆炸。
还有说法称,火化师会用耙子翻动遗体,加快燃烧速度。
殊不知,这些操作确实曾在过去的火化场,存在过。
当年落后的火化炉,令火化师不得不这样做来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工作人员只需将遗体推入炉内,设置好焚烧参数就行了,整个过程自动化,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和搬运。
尽管现在火化已文明有序,但过程中的确会发生一些怪异场景,吓坏家属。
火化炉一旦点燃,内在温度很快达到760°C到1150°C的高温。遗体短时间内就会,只剩下一具骨架。
骨灰盒内,是全部骨灰吗?
看着骨灰盒那么小,你是不是怀疑,它根本装不下,一整具遗体的骨灰?
毕竟一个成年人体重就有100多斤了,骨灰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儿?
事实上,很多人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科学道理。
那就是,人体实际上60%以上都是水分,等到遗体遭受高温焚烧后,水分会迅速蒸发,软组织也会碳化消失。
真正留下的,只有人体干骨头碎片(大多是钙磷酸盐及次要矿物质)。
而这一部分的重量,仅占人体总重的3.5%左右,也就是说一具100斤的成人遗体,遗留的大约只剩3.5斤。
加上其他一些没燃尽的残渣,整体骨灰重量,通常不会超过6斤。
因此,小小的骨灰盒,完全能装下所有骨灰,传言骨灰盒装不下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骨灰盒会掺杂他人骨灰吗?
考虑到每天都要火化多具遗体,你可能会担心,骨灰盒里会不会混进,其他逝者的骨灰呢?
毕竟火化炉焚烧的,可都是不同的人。
不过细心的工作人员,还是会注意到,在火化完毕后容器内总会残留,一些微小的骨渣。
虽然只有少量,但难免会跟随着后续的骨灰,一起装进骨灰盒。
也就是说,骨灰盒中的骨灰,虽然绝大部分属于同一具遗体,但也可能掺杂了,其他人极少量的骨渣。
不过这点微小的残渣,实在不足挂齿。你大可放心,骨灰盒里装的基本上,就是亲人的骨灰。
火化的利弊,你可知道?
那么火化到底好不好呢?和以往的土葬方式相比,它到底有什么利弊呢?
不得不说,火化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土葬过度消耗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问题。
毕竟一口棺材竟要占用大片土地,而骨灰盒却只需要很小的空间,甚至可以摆放在,公墓区的骨灰架上。
而且,土葬使用的防腐剂,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其中的汞、砷和甲醛等有毒物质,可不是闹着玩的。
相比之下,火化只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但火化炉排放的废气中,同样含有诸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污染压力。
所以说,火化是在解决了部分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环境问题,利弊得失并存。
无主的骨灰咋安排?
有时逝者家属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有领取亲人的骨灰,那这些骨灰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规定,无人认领的骨灰,先由火化场统一寄存在,骨灰临时坛或骨灰堂内,时间通常为1到3年。
如果在期限内仍无人前来认领,火化场会张贴公告并持续一段时间,以求有家属前来认领。
假若最终无人认领,那火化场只能在有关部门批准后,将这些骨灰统一安置在,公墓内的骨灰坑或骨灰冢中,给予永久安葬了。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在处理这些,无家可归的骨灰时,一定会保持高度谨慎和敬重。
毕竟对于逝者来说,骨灰就是最后的凭依,决不能有丝毫怠慢和亵渎。
后记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人,对死亡的无知和无畏。
每个人终将离世,殡葬只是生命自然法则的,一个环节。
火化并非什么惊悚或神秘的事物,它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部分。
只要火化场严格执行规范,恪守人道主义精神,就不会发生任何,亵渎逝者最后尊严的情况。
最后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好好善待当下。活着的人才是最宝贵的,用尊重生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才最有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