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这个概念,在中国,一般会通俗被认为是公益组织。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快速经历了自身的四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社会组织,在不同场合被不同的称呼为:公民社会组织,NGO(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主流的叫做社会组织。我们也无意将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和那些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区分开来,在这里我们统称为社会组织,俗称公益组织。
综合那么多年的探索,在我们看来,公益组织和其他行业其实是一样的,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对于公益的理解,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很早有人大篇幅的论证过中国公益从1.0到4.0的发展逻辑,堪称研究巨著,但是似乎与庞大的现实相互较远。
世界顺风车日
大家关心的是,怎么才能解读公益1.0到公益4.0的演变,让大家浅显的快速理解呢。
1.0阶段的社会组织其实由来已久,自古都有,古代更甚。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就已经解释了这种古老的形式存在。这些善人们被赋予了过多的期待,直到所谓的公民社会出现。
大善人们从国家的格局中划分出属于自己的责任,并提供与国家几乎同样甚至超越国家的服务内容。这些善人们组成的社会组织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他们的社会理念被赋予神一样高尚的道德色彩,慢慢的自成一家。一方面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一种新型的超越国家的社会组织的产生;另一方面让大家欣喜的陷入美好理念中。因此便凸显出1.0阶段典型的弱点。但是结果却令人唏嘘,因为大多最终只是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但未必能够系统地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会还会陷入个人崇拜的漩涡,混淆判断,耽误大事。
时光来到了现在,缩小的说,冷静看待亘古不变的公益1.0 ,通俗地说就是发自善心的做点好事。形成个小团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这是人的善良本能。
接下来的情形是,一些稍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会认为自身的公益性理所当然的得到社会的支持,人民的拥戴,理应面对所有的鲜花和掌声。如果他们面临质疑,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实质上呢,大家肯定直到结果是未必如此;即便是经由媒体一度红极一时的组织和个人,也完全可能因为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慢慢消亡。因此,不管你认不认,认为他们的“公益组织“一旦成立就可以永远火热下去的观点显然是会失望的。
于是,何谓公益2.0呢?就是做点好事被政府知晓了,被媒体报道了,树了典型。然后利用这种影响力继续更好地做公益。但是,如果不是建立在以专业性来解决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即便一时间的“万众瞩目”或后期的“人多势众”,都没有实质性的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和1.0在做事上没发生本质变化的阶段就是公益2.0,和1.0只是量级的变化。如果没有下一步的升级,注定会尴尬的慢慢凉下来。
所以,专业性是“社会组织”由一种理念型的、激情型的、高尚型的、抗争型的甚至江湖型的、利己型的组织特征,转化真正解决问题或替换政府职能的关键条件。
世界顺风车日
而到了公益3.0呢?这个阶段的“社会组织”首先必须建立在2.0阶段的基础之上,只有具有群众基础,具有专业能力,才开始打开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的信任壁垒,才有资格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就是等您从1.0到2.0接着坚持做到一定程度,会慢慢发现做公益和商业是一样,都是要满足或服务一种社会需求,象超市、工厂、饭店、商店、学校、市场一样;所以都需要专业化的去做,才能越做越好,比如蓝天救援队等大家比较熟知的组织,就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获取民众的满意,获得政府的信任,甚至购买政府订单,或者政府购买他的服务。
如果说公益1.0的核心概念是“公民意识”或“志愿精神”,公益2.0核心点就是社会责任或专业化的萌芽,到了公益3.0则是专业化的社会治理。
公益从1.0到3.0之后,“社会组织”既有高大上的名分,又拥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与政府有着持久的合作。这时候貌似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事情似乎还没有结束。
很快你会发现,呈现在公益3.0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新的开始,就是社会组织要形成自身的生态体系,构成4.0时代的“生态化”阶段,真正的自己当家拿主意。这个拿主意的意义就是自己要学会帮助或代替政府制定标准,而不是等着政府给你下菜碟。
因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选择和结果都需要进行评估和把关!政府或者出资方去监管你的执行效果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谁来专业的评估呢?政府或出资方大多时候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帮助政府或出资方进行评估和把关。于是,公益4.0必然的诞生了。
世界顺风车日
你可以理解为在很多领域,政府并非都有专业的手段和数据去判断应该选择谁,应该购买谁的服务,也不是每个专业的公益组织都能去做政府的订单。政府和民众都需要甄别,这就出现了专业的机构去做标准,政府听取他们专业的打分,就像芝麻信用,就像某某智库等等,会给政府提供更专业的分析或数据报告。这时候,这些具备裁判员资格的某行业的专业公益组织就产生了。这就是公益4.0的阶段。
所以,大家的共识是,公益3.0以下大多都是教练员,1.0或2.0大多是运动员。4.0就是裁判员。很多做大做强的“社会组织”往往会同时兼有1.0、2.0、3.0、4.0所有的特征。
于是,在人们的共识上,越来越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目标,而价值理念则逐渐回落到各个组织内部,变成它们自身的一种特色。与此同时,高尚、奉献等这些传统色彩浓厚的概念也被自我组织能力的效果取而代之,也就是理性慢慢战胜了感性。
再者,要想做好公益3.0和4.0,一般是离不开商业运作或者商业支持的;即使是国家层面的公益项目,也是离不开商业运作来真正解决。所以,大多数NGO模式的公益组织,如果自身没有造血能力和赚钱能力,或者自身没实力,而单靠高尚的宣传,甚至道德绑架别人做公益,那肯定是不合适的,也是做不长久的。
这已是高水平公益业内人士的共识,特别是一些分管公益或社工的官员,他们由于站位比较高,比一般爱心人士更加理性,他们会经常给出理性的忠告,他们赞赏但是不赞同没钱做公益的草根公益模式。
所以,把一个公益做成益商合一的慈善项目。必须自身强大,必须找到合适的完整的运行模式。
以上只是简单表达,欢迎留言探讨。
通俗易懂,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