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南部的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都受着热带暖流和大陆寒流的交互影响,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高,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物种极为丰富。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探明的脊椎动物就多达259种,其中更有30多种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十分珍稀。
近日,莽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检查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在一处山脊上,拍下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珍贵影像。只见它缓缓出现在镜头前,神情十分机警,走路给人一种蹑手蹑脚的感觉,一边啃食的同时,还要经常抬头四处张望,生怕附近有什么危险。
据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发现,也是自2020年1月拍到了林麝以来的第三次发现。第二次拍到林麝的野外活动影像则是在2021年,相对于前两次,此次的影像资料是最清晰的。
林麝属于偶蹄目麝科麝属动物,也是该属里面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之后体重为6-9公斤,体长约70厘米。林麝的外形整体上看像一头小鹿,耳朵又大又长且直立,脑袋狭长,四肢细长,尾巴很短,身上的毛发主要为橄榄褐色,体毛粗硬。
林麝跟獐子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麝跟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描述道:“獐无香,有香者麝也”,这是区分麝与獐的显著特征之一。
从外形上大家也都能够看得出,这是一种食草动物,主要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但雄性林麝的嘴巴上,却长出了类似于食肉动物才有的獠牙,显然林麝的獠牙不是为了觅食而生的。
研究发现,雄性林麝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当别的雄性入侵了自己的领地,它首先就会给予警告。若警告无效,接下来就会发生战斗,此时尖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争斗中,双方都会寻找机会利用自己的獠牙来咬伤对手的脑袋、颈部、背部。
林麝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雄兽在腹部后面的部位会长出麝香囊,大约在一岁左右,里面的麝香腺就会第一次产生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麝香”。麝香能够在林麝个体之间起到传递化学信号的作用,对于种群的沟通交流来说十分重要。
不过也正是因为它们产的麝香,遭到了人类的觊觎,所以曾被大量捕杀取麝,导致林麝的数量锐减,一度濒临灭绝。林麝在自然界的天敌众多,比如豹子、狼、猞猁、狐狸、貂等,但人类对它们的迫害更胜于这些捕食者。
林麝是典型的林栖型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活动具有晨昏性,即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活动最为频繁。林麝的嗅觉极度灵敏,这对于它们的生活来说十分有用。
它们能够通过嗅觉来辨认行动路线,也能分辨出粪便是不是自己的、配偶的,还是陌生的,更神奇的还是雄性林麝,能够闻出雌性是否受配等。尽管它们的嗅觉能力已经“逆天”了,但从它们大大的耳朵、大大的眼睛也能够看得出来,林麝的听觉和视觉能力也极强。
前面提到过,林麝在自然界里面天敌众多,而且它们的“感知系统”技能几乎拉满,所以不难猜出,这种动物一定胆小谨慎。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林麝生性胆小机警,在日常生活中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四处观望,无论是在进食还是休息的时候,这种行为几乎是刻在它们基因上的。
林麝不仅胆小,而且很容易受惊,一旦受到惊吓时,它们会猛烈的跳着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还会疾速改变方向,用灵活的走位来躲避敌害。
林麝还有一种能力是其他有蹄类动物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爬树的本领。众所周知,自然界里绝大多数的有蹄类动物,都不会爬树,尽管岩羊、盘羊等拥有极强的攀爬本领,甚至能登上近乎垂直的崖壁,但它们也爬不上树。
但林麝却是个例外,它们能够灵活攀爬树木,甚至还能在细小的枝干上随意走动和上下攀爬。林麝会用自己的主蹄和侧蹄分开嵌住树枝,从而实现在树上灵活走动的目的。
林麝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是林麝的主要产区。但由于过去曾遭到大量的猎杀,导致种群数量严重下滑,以至于目前在我国,林麝的数量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