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不让庞德追斩关羽是对的:你会丢了脑袋,也会坏了曹丞相大事

墨舞青云梦初醒 2025-02-19 13:30:55

建安二十四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里,有个叫庞德的将领,那出场方式可真是特别,他居然让人抬着棺材就上了战场,这气势看着就不一般呐。而且,他在战场上还挺厉害的,竟然射伤了关羽呢,伤到的是关羽的左臂哦。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里面对这件事是有相关描述的。其实呢,不光是《三国演义》,在《三国志》里同样也记载了这件事儿哦。不过呢,这两本书在关羽中箭部位的描述上稍微有点不一样。《三国志》里是这么说的:庞德亲自和关羽交战的时候,一箭射出去,射中了关羽的额头。那时候庞德经常骑着一匹白马,关羽的军队一看到骑白马的庞德,就都特别害怕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白马将军”呢。

要知道,关羽可是荆州军的主将。在那场战事当中,战况激烈到了何种程度呢?激烈到作为主将的关羽,居然被敌军那边的二级将领庞德给射中了脑门。不过话说回来,关羽在战场上那可是身先士卒的,这种冲锋在前的勇气着实是令人十分敬佩呢。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里,庞德的表现那可是相当勇悍呢。就说汉中决战那时候吧,形势十分危急,曹操身处险境,而庞德呢,他可不含糊,在关键时刻和魏延展开了一场激战,凭借着自身的勇猛,竟然成功地击退了魏延,就这样把曹操从危险的境地里给救了出来。再后来到了襄樊之战,面对大名鼎鼎的关羽,庞德可没有丝毫畏惧。在战场上,他奋勇作战,充分展现出了超强的实力,最后居然打赢了关羽,这可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战绩。本来呢,他这乘胜追击下去,说不定就能立下盖世奇功了,可谁能想到,就在这大好时机下,于禁出来进行了阻挠,结果就因为这样,庞德也就遗憾地错过了那个能够建立不世之功的绝佳机会啦。

常常听人讲,《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的情况。要是依据《三国演义》里面所描述的情节来看,我们可不能就断言庞德绝对有能力击杀关羽哦。而且呢,也绝不能认为于禁阻止庞德去追击关羽这件事,完完全全就是出于不怀好意的目的。要知道,当时庞德要是真的追到关羽所在的军阵前面去,那后果可严重啦,大概率他自己的脑袋就保不住了,并且还会把曹操谋划的大事给搞砸咯。

实事求是来讲,关羽仅凭荆州的那点兵力,去对抗曹操那不断增派而来的大军,这其中还能打出水淹七军这样漂亮的仗,真的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啦。就算最后失败了,那也绝对是虽败犹荣。你想啊,就算当时诸葛亮和刘备都在荆州,面对曹操和孙权从两面发起的夹击,恐怕也很难扛得住呢。就好比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当时的力量还相对比较弱小呢,可就是这样,两家联合起来,才好不容易击败了实力如同庞然大物一般的曹操。而到了襄樊之战,就只有关羽独自一人在面对比那时更加强大的曹操和孙权,并且刘备远在西川,在整个过程中,压根就没有给荆州这边提供过任何支援。

要是单纯依据三国时期的正史记载来看,就会察觉到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处境那是相当艰难的。大家想想,当时的情况可不简单呐。关羽若不是既有着非凡的智谋,又具备超群的武勇,还对天文地理这些知识了如指掌的话,根本就没办法把樊城的曹仁给死死困住,更别提完成水淹七军,擒获于禁并且斩杀庞德这样的壮举啦。不过呢,这里面也有个小遗憾。就是当时汉水虽然暴涨了,可水位涨得还不够高呢,而且这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对关羽的助力并没有达到特别理想、特别彻底的程度哦。就拿当时的情况来说吧,关羽去攻打樊城的时候,恰好赶上汉水一下子猛涨起来,结果于禁带领的那七军全都被水淹了,于禁没办法就投降了关羽。再看曹仁这边呢,他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在守城,那时候城被水淹得,距离城墙顶部也就只剩下几块木板那么高的距离没被淹没啦。关羽乘着船都已经来到城下,把樊城围了好几层,城里城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城中的粮食也快吃光了,而救兵却一直都没有赶到。在这种危急关头,曹仁倒是很会鼓舞士气呢,他激励将士们,向大家表明自己要和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将士们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也都坚定了守城的信念,没有一个人有二心。后来呢,徐晃带着救兵赶到了,巧的是这时候汉水的水位也稍微下降了一些。徐晃就从城外对关羽发起攻击,在这样的内外形势变化下,曹仁这才得以突破关羽的包围,逃出了城,而关羽呢,也就只能往后撤退啦。

在古代,城墙大多是通过夯土的方式来构筑完成的哦。就像那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所描述的情况一样呢,这里说的傅说,曾经就干过修筑城墙的苦力活儿哦。要是用咱们现在建筑行业里的俚语来讲呢,这修筑城墙的过程就好比是在两边“支盒子板”,然后往中间填充泥土,再把这些泥土给夯实喽。正因为是这样的修筑方式,所以那时候城墙的高度呢,是可以用几版(板)来进行计数的哦。而且,在城墙上还会留下当初“盒子板”存在过的痕迹呢。

大家知道吗,汉水要是水量更大一些,持续的时间再久一点,那是很有可能把樊城的城墙给淹没或者泡塌的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荆州军就能顺利进入樊城了。等进城之后呢,汉水要是再慢慢退去,那对于关羽来说,可就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的局面,即便南郡后来被吕蒙偷偷袭击了,关羽也还是能够在樊城牢牢守住,等待援军前来救援的呢。可是呢,关羽最后却败得很惨,一败涂地。这是为啥呢?主要就是因为,他失去了后勤补给的保障,而且连可以用来防守的城池也没了。说起来也是让人意想不到,那个有着“国舅”身份的糜芳,居然会不战而降,这可真是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啊,也正是因为这样,关羽的处境就变得极为艰难,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在襄樊那场战役当中啊,关羽可是一下子就抓获了多达三万的俘虏呢。可当时的情况是,既没有充裕的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地点来对这些俘虏进行集中整训。这就导致了一个挺麻烦的状况,这三万降卒呢,原本应该是有可能转化为己方新生力量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不但没起到啥积极作用,反倒变成了极为沉重的包袱。大家都知道程昱这个人吧,那可是相当狠辣果决的。要是关羽能有程昱那样的狠劲儿,说不定就能够巧妙地利用起手头现有的这些资源,也就是这三万降卒,“就地取材”,让荆州军的粮食供应有个保障,不至于出现挨饿的情况。然而呢,关羽他毕竟和程昱、贾诩这类行事风格的人不一样。没办法,要想让这三万降卒都能填饱肚子,关羽就只能去打孙权的湘关之米的主意啦,毕竟得解决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

就算咱们不依据正史,单单就看演义来讲,也能够察觉到庞德他顶多就算是个勇猛的将领罢了,还称不上是名将呢。而且,他后人的心胸和气度那可真的是让人瞧不上眼呐。就拿襄樊之战里庞德和于禁的表现来说吧,这里面的情况可不像字面上呈现出来的那么 straightforward(简单直接)哦。特别是于禁去阻拦庞德追杀关羽这件事儿,这里面的缘由可不全是因为嫉妒庞德能立下功劳哟。要知道,庞德到底能不能追得上关羽并且把关羽给斩杀了,这本身就是个有待考量的事儿呢。再者说了,庞德要是真去追了,会不会因此就把曹操所谋划的那些个诸如“驱虎吞狼”或者“卞庄刺虎”之类的大计给破坏掉了,这同样也是个问题嘞。

庞德的武功水平呢,其实是要比魏延高一些的。不过要是说庞德能够追得上赤兔马,还能把关羽给砍杀掉,这种说法,估计得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都不会去相信它是真的呢。而且庞德当时用暗箭去偷袭别人,这做法确实不太地道,可不符合大丈夫光明磊落的行事风格,更是让他失去了作为名将该有的那种风范。

于禁心里很清楚关羽的武功究竟有多厉害,那可是相当高强的。并且他也明白,关平还有周仓这两人,可都不是一般的角色,个个都有着不俗的本领呢。于禁心里就琢磨着,要是庞德一时冲动,冒冒失失地去追击敌人,一下子冲到荆州军的阵前,那可就麻烦了。万一被关平、周仓这两位勇猛的将领给死死缠住,到时候自己就算想出手去救庞德,那也是无能为力,根本就救不出来。

咱来说说周仓啊,他居然能够和赵云多次交战呢,而且接连被赵云刺中了三枪,可他却硬是没有倒下。就从这事儿来看,说不定他的武功水平和徐晃、张郃比起来,那也是不遑多让的哦。再讲讲关平,他的武功庞德心里可是有数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庞德就已经和关平实实在在地打过一场了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关平一下子就大怒起来了,然后催赶着马,挥舞着大刀,径直朝着庞德就冲过去了,要和他大战一场。庞德呢,也不含糊,横着刀就迎了上去。这两人就这么你来我往地打起来啦,好家伙,一口气打了三十个回合,结果呢,竟然是分不出谁胜谁负来,最后两边就各自收兵歇着去了。

各位读者要留意啦,这里说的可是“两家各歇”哦,可不是哪一方单方面就停止战斗、鸣金收兵的。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呢,关平的武功水平那绝对是不在庞德之下的。

你看啊,庞德这个人呢,他面对关平的时候,居然都没办法取胜。这就挺能说明问题啦。而要是再加上一个周仓呢,情况就更不妙啦。就算是曹魏那边大名鼎鼎的五子良将中的于禁上场,那也没什么用,纯粹就是白搭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曹魏五子良将里头啊,于禁的武功其实是相对最弱的。他厉害的地方可不是在打斗这块儿,而是在治军方面呢,他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才是他的强项。

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里,对于禁的描写着实是不怎么光彩呢。书里是这么说的:当时的情况是,庞德一箭射中了关公,而于禁呢,他一看到这个情形,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担心要是庞德就此立下了大功,那可就把自己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会让自己显得很没面子,威风扫地。于是呢,于禁就下达了鸣金收军的命令,就这样把军队给撤回来了。

罗贯中所写的那一段内容啊,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在古代,计算战功是有着一套规矩的。就比如说吧,要是先锋庞德立了功,按照当时的情况呢,这个功劳首先得记在主将于禁的头上。这可不是随便说的,就像之前夏侯渊被黄忠在阵前给斩杀了,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当中记载这件事的时候,也是表述为“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在古代战功归属是有其特定规则的,所以罗贯中那段描写确实不太符合这样的常理。

这样一种情况啊,如果庞德在战场上能够成功地将关羽斩杀于阵前,那这可绝对是一件大功啊。但大家要知道,庞德他主要是那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和敌方将领单挑搏斗的斗将角色。而于禁呢,他的身份可是曹军前线的总指挥,肩负着统领整个前线作战行动的重大职责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妨琢磨琢磨,要是真发生了庞德阵斩关羽这件事,曹操他会把更重的赏赐给到谁呢?是给予作为斗将的庞德呢,还是给予身为前线总指挥的于禁呢?这还真挺值得思考一番的。

咱们先不去探讨庞德所骑的白马能不能在速度上胜过关羽所骑的赤兔马,也暂且不提要是关平与周仓联手去对付庞德的话,会是多么轻而易举就能将其拿下这件事。就单说假如庞德真的把关羽给斩杀了,那又能怎么样呢?

当我们去阅读《三国演义》也好,翻阅《三国志》也罢,就会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曹操其实并不愿意看到关羽败得一塌糊涂,甚至压根就不希望关羽丢掉性命。这里面的缘由可和华容道那档子事儿没什么关联哦。你瞧,曹操还特意给关羽通报了孙权要偷袭荆州的消息呢,他这其中的战略意图那是相当清晰明了,就好像是在对关羽说:“云长啊,你还是别在襄樊这儿耗着啦,赶紧回荆州去对付那个碧眼儿孙权吧!”

曹操心里是不乐意看到孙权在荆州这块地方占到便宜的。在他看来,关羽的实力可不能太单薄喽,怎么着也得有足够的能耐,起码要能够和吕蒙、陆逊所率领的那些轻装部队狠狠地打上一场,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才行呢。为啥要这样呢?因为只有这样,曹操谋划的卞庄刺虎之计才有望成功。这卞庄刺虎之计是啥意思呢?就是好比有两只老虎在争斗,争斗完了之后呢,往往是体型大的那只老虎会受伤,而体型小的那只老虎就会丢掉性命。到时候不管是关羽也好,还是吕蒙也罢,只要有一方幸存但也受了伤,曹操就可以带着徐晃、张辽这两位得力战将出马了,借着这个机会轻轻松松地去“收复”荆州啦。如此一来,孙权可就惨咯,那可真就是忙活半天,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而且呢,孙刘联盟也会因为这事儿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走向破裂。要是真发展成这样,那曹操这一局棋可就算是下活了,局势可就全在他的掌控之中啦。

之前我们就提到过,庞德还有徐晃呢,他们俩都仅仅算是斗将罢了。什么叫斗将呢?就是在战场上主要侧重于和敌方将领一对一地拼斗较量。这俩人在大局方面的考量,那可和曹操差得远啦,甚至连张辽都比不上呢。他们,眼睛就只盯着眼前能立的那些战功,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在当下的战斗里多斩获些功绩,可却把襄樊之战到底要怎么打才能对曹魏(准确来讲,那会儿名义上还是大汉呢)更加有利这件至关重要的事儿给忘到脑后去啦。

说庞德“忠义”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哦。要知道,庞德对于曹操所犯下的一系列残暴行径,还有曹家篡夺汉室江山的那些举动,那可都是相当清楚的,甚至还参与到其中呢。就拿史料里记载的“宛城之屠”来说吧,这桩恶行就是庞德和曹仁一起干出来的。不过呢,咱们这会儿先只讲讲《三国演义》里的情况,不提正史啦。就算是依照和正史描述大体差不多的《三国演义》里庞德的那些言行来看,也真的是很不怎么样,确实不怎么地道呢。

庞德居然背叛了马超,还在曹操跟前大肆辱骂曾经的主公,想来曹营里的那些将领们心里恐怕都在暗暗冷笑呢。而且,庞德杀嫂这件事也着实让人觉得可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他嫂子本身品行不端、不够贤良呢,还是庞德这个小叔子自己有什么不规矩的举动呢?就算嫂子真的做错了事,那不是还有大哥庞柔在嘛,怎么也轮不到庞德动手拿刀子去杀嫂子,这实在是让人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呢。

庞会是个三易其主的降将,对于这样的人呢,确实很难给予太多的肯定与赞扬哦。而且,庞会后来居然做出了尽屠关羽满门这么残忍的事,这真的是灭绝人性啊。要知道,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本就是各为其主,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这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私仇存在的。就说关羽吧,他还厚葬了庞德呢,这已经算是做到仁至义尽啦。可庞德呢,他竟然想着用棺材把关羽装回去许都,就为了去邀功请赏,这么一比的话,庞德这做法岂不是更加过分嘛。

庞德在死后倒是博得了不少赞誉呢。不过在我看来,他就是个嘴上功夫厉害,实际能耐却没多少,而且目光短浅还毫无原则的莽撞之人罢了。大家不妨设想一下,要是您活捉了庞德,您会打算怎么处置他呢?另外,您觉着庞德那么贸然地去追击关羽,结果被关平、周仓给团团围住了,他能够成功逃生的可能性又能有多少成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