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俄国人如何"重新发现"明朝奴儿干都司?

温带海洋性气候 2025-04-29 12:59:08

参考资料

Мелихов Г. В., Политика Минской империи в отношении чжурчженей (1402 -1413 гг.) // Китай и его соседи в древности и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е. М. Наука. 1970

【通古斯向导告诉哈巴罗夫,这是"明朝大人们"留下的标记。俄国人仔细拓印了石碑上的汉字和女真文、蒙古文,这些拓片后来被送往莫斯科,成为俄国学术界研究远东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当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哥萨克队伍越过外兴安岭的隘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揭开一个被遗忘的帝国边疆的历史。1650年秋,在达斡尔人的村庄里,哈巴罗夫第一次听说了"奴儿干"这个陌生而拗口的名字——当地人讲述着了百年前"穿丝绸的人"曾在这里立石柱、建衙门的往事。

哈巴罗夫的探险队沿着黑龙江下行时,在特林地区发现了一处奇特的遗迹:两根雕刻着奇异文字的石柱矗立在江边高崖上,周围散落着瓦砾和建筑基址。通古斯向导告诉他,这是"明朝大人们"留下的标记。俄国人仔细拓印了石碑上的汉字和女真文、蒙古文,这些拓片后来被送往莫斯科,成为俄国学术界研究远东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文字证明中国人在两百年前就宣称拥有这片土地,"哈巴罗夫在给雅库茨克督军的报告中写道,"但如今这里既无他们的官吏,也无驻军,只有一些野蛮部落偶尔向南方纳贡。"这种观察奠定了后来俄国对奴儿干都司历史认知的基调——一个名义上的统治,缺乏实际控制。

莫斯科的学者们经过数年研究,拼凑出了奴儿干都司的历史轮廓:明朝永乐皇帝在1411年设立了这个边疆机构,作为经略黑龙江流域的行政中心。但俄国人特别注意到,根据中国史书记载,这个都司在1435年后就鲜少被提及。"中国人像对待玩具一样抛弃了他们的边疆,"17世纪末的俄国历史学家谢苗·列梅佐夫在《西伯利亚史》中写道,"这证明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这片土地。"

1658年,当俄国在尼布楚建立第一个永久性要塞时,殖民官员尼古拉·斯帕法里系统地研究了奴儿干都司的历史。他在报告中指出:"明朝的奴儿干都司存在不到三十年,其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几处驿站和屯兵点。现在的清帝国对此地的控制更为薄弱,这正是上帝赐予俄罗斯的机遇。"

斯帕法里注意到中国史料记载的都指挥使司下辖384个卫所,但他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结论:"这些所谓的卫所大多只是对当地部落首领的虚封,明朝军队从未在黑龙江流域长期驻防。"这一判断直接影响了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策略——既然历史上的中国统治如此薄弱,俄国人完全可以填补这个权力真空。

在雅克萨城堡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绘制于1678年的特殊地图。这张地图不仅标注了当代的河流与部落分布,还用虚线勾勒出了"中国宣称但从未实际控制的区域",其边界正是依据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而划定。地图的制图师在注释中写道:"历史证明,只有实际占领才能确立真正的统治权。"

俄国全权代表费奥多尔·戈洛文在《尼布楚条约》谈判中刻意淡化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权利。他在给沙皇的密奏中写道:"我坚持认为,奴儿干都司只是古代中国皇帝虚荣心的产物,就像蒙古人把罗斯称为他们的兀鲁思一样毫无实质意义。"这种论调成为后来俄国远东史学的基调。

条约签订后,俄国学者开始系统性地重构奴儿干都司的历史形象。18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地理辞典》这样描述:"在现今俄国阿穆尔地区,中国人曾短暂设立过名为奴儿干的军事哨站,但其影响不及于当地居民生活的万分之一。"这种叙述巧妙地将明朝的行政建制降格为临时哨所,为俄国的领土主张提供历史依据。

随着俄国科学院在18世纪成立,对奴儿干都司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德裔院士格哈德·米勒在《西伯利亚史》中专门设立章节讨论这个机构:"中国人设立奴儿干都司的行为本身,恰恰证明在此之前他们并不拥有这片土地。而当他们放弃这个机构时,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所有权利。"

这种观点在19世纪俄国东方学家瓦西里·帕尔申的著作中达到极致。他在《阿穆尔边区史》中提出:"奴儿干都司的历史证明,亚洲民族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具有间歇性和表面性特征,只有俄罗斯人带来了持续的文明开化。"这种带有明显殖民主义色彩的论述,成为帝俄时期教科书的标准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学者对永宁寺碑的研究反而比中国本土更为深入。1860年代,俄国考古学家对特林遗址进行了系统测绘,碑文内容被完整收录在《帝俄考古学会会刊》中。但当他们讨论这些铭文的意义时,焦点总是放在"中国统治的短暂性"上,而非其存在本身。

3 阅读:1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