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鲁迅的《故乡》,很是不理解。
功成名就的鲁迅,也不差钱,为什么要把老宅变卖了。
他决定,带着母亲、宏儿,“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作为70后,我出生在湘南某个山窝里,祖祖辈辈都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父亲常常在门口,啪嗒地点亮一支烟,感慨一句:“农村再不好,有几块地,不挨饿。”
一晃,70后的我们也慢慢变老了,头发白了,属于爷爷奶奶辈分了。
从长远考虑,我们要在老家建一栋房吗?
01
老一辈,为了建房,吃尽了苦头。
村庄,在半山腰上,祖辈居住的是泥巴房,屋顶是树皮。
每逢下雨,屋里就非常潮湿,有雨滴顺着和房梁,滑下来。墙壁被雨水冲洗后,变得斑驳。
父亲一咬牙,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亲自做了很多泥砖。
折腾了一个冬天,父亲垒砌了一栋两层高,一百多平米的泥砖瓦房。
房子完工的那一天,很多亲戚来喝喜酒。都说,父亲有本事。
房子修好之后,父亲借了一千多元,买了水泥,在门口抹了一块晒谷坪,屋里的地板也抹平了。
本以为,大家都可以高枕无忧地过日子了。可是一阵强烈的春风,把屋顶的瓦片刮走了。
接下来,每年春天,只要是大风雷雨天气,屋顶就会哗啦啦作响,瓦片是保不住了。
修理屋顶的费用,父亲没有算过,但应该不是小数字。
父亲还想,把小瓦,换成大一点的水泥瓦,应该会好一些。但是问一问水泥瓦的价格,也就作罢了。
同样,村里很多人都和父亲一样,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消耗在了房子上。但是他们不后悔,毕竟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有房子就有依靠,就有一个安乐窝。
村里人还齐心协力,把村口的路拓宽了,连接上了通往乡里的马路。
其实,马路也是沙石路,只能过拖拉机。但是村里人很满足。
02
这一辈,很多人在农村建房,锁起来。
父母老了,折腾不动房子了。
到70后的一代,多半是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头赚了一点小钱的人,开始琢磨,修建红砖瓦房。或者,一咬牙,再去借贷款,把瓦房变成水泥顶的房子,这样就免得每年都修理屋顶了。
也许是兄弟姐妹都出去打工,所有的钱都累积起来,把红砖房修好了。
比较老一辈的房子,红砖房牢固,洋气,也很有面子。
这几年,打工人的存款更多了,开始琢磨着修建小洋楼。
如果有牢固的小洋楼,应该是几百年都可以保存。几代人都能够坐享其成。
我的老表,在东莞打工,混到了主管的位置。他拿出二十多万,让父母请人,修建了三层的小洋楼。
楼房特别好看,特别大,但是真正用起来的,只有一楼。楼上都是空的,装修也没有搞。
大概是五年前,老表的孩子要上学了。回到村里看,村小没有了。孩子们都去乡里读书,也多半要爷爷奶奶陪读;更多的孩子去县城读书。
县里读书,很不错,但是老表想到买房,就头晕了——前些年,把钱都投在农村的房子上了,现在哪里去凑钱呢?
老表还想把孩子送到东莞市里读书,但是一打听,这房子的钱,就让他吐舌头,面如土色。
去年,老表的父亲过世了,母亲也走不动了,只能跟随儿女外出。
老家的房子,锁起来,几个月都没有人来开门。
算一笔细账:一栋房子几十万,实际居住日,不到一年。这消费,算是浪费。
老表想把房子卖掉,但是村里只有一些老人在留守了,谁还会买房呢?
因为建房,老表自己在城里,都是租房。一边是洋楼锁起来,一边是几口人挤在小小的出租屋里,这对比太明显了。
类似老表的情况,有很多。就为了在老家显摆一下,乱投资。耽误了自己在城里的发展。
也有一些人,农村的房子修好了,又在城里买房。不过他们承担了房贷,也就是“房奴”的样子。
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农村修大房子,使用率都特别低,甚至有多年上锁的。
03
后半生,回归理性,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人说:“农村有房子,等自己老了,可以回去种地,养老。”
也有人说:“这是子子孙孙的根。”
往后看,70后的人老了,会不会回老家,还是一个疑问。
我们的孩子,多半是在城里出生,成长,家乡观念不强。为了工作,孩子们多半会远走他乡。而老去的我们,要孩子养老,那也得和孩子居住得近一些。
孩子没有家乡感情,要他去寻根,也不太可能。
多少家庭,祖坟都没有去管了,清明节也不会回来了。
也有一部分家庭,老家的房子塌了,却没有去管。反正也不住,经济条件有限,何必大费周折?
当然,也有一些村庄,人口很多,也进行了改造。农业收入很多,热热闹闹的。在村里修房子,就特别需要。
从理性来分析,70后以后在什么地方养老,不全是自己说了算,还要看儿女的建议。若我们有退休金,在城里养老,方方面面的条件好一些。
04
建房还是不建房,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说,因人而异,因家庭发展而异,别盲目跟风,别与人攀比。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要去攀比。能够花几万元,修建一层的房子,能容下身,也够了。
若是地理条件好,产业发展好,家人多,修建大一点的房子;若是一家都外出了,那就把老屋修理好,就够了。
爱因斯坦说过:“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天下之大,只要有一间房,有烟火气,不管在哪里,知足常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决定老家的房子应该翻修还是应该重建,提前一两年做决定就行了,大部分人没有余力重建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