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人常说“做好事不求回报”。但对于处在人生低谷急需帮助的人来说,一次微小的帮助都是难以言说的恩情。
2010年一名王姓男子拿着一份59年前的名单找到了媒体。这名王姓男子告诉记者,这份名单上一共有32个人的名字。他们都曾在多年以前帮过自己的母亲。
这次王先生之所以要找到媒体就是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帮他找到名单上的这些人完成他心中报恩的目标。

众人合力救工友
1951年,朱金英带着儿子王森樟来到浙江义乌的市面上讨生活。朱金英的丈夫不幸离世她必须要将这个孩子养大。朱金英还算比较幸运,他最终在金华的被服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等到工作逐渐稳定下来以后朱金英和王森樟的生活也算是步入了正轨。可就在这个时候老天爷又给了这个本就苦难不堪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一击。
经过医生的检查人们发现朱金英患上了肺病。在那个医疗资源十分匮乏的年代这则消息对于朱金英的家庭来说简直就像是晴天霹雳。
单位里的领导考虑到朱金英的情况,将她调去了比较轻松的岗位。但紧接着朱金英的身上又长了一个肿瘤。无奈之下,朱金英只好选择回家养病。

但医生告诉朱金英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都是因为朱金英常年劳累所致。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听到医生的这些话朱金英的心里打起了鼓。虽然她想为家里省下一笔钱,但是想到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朱金英的内心顿时心如刀绞。
正当朱金英因为治病的事情而发愁时一个人的到来瞬间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朱金英在单位里的同事方培正。老方给朱金英带来了单位同事的捐款。
这笔捐款一共有13.9万元。厂里的32个工人一起凑出了这笔钱款他们希望自己的善举能够对朱金英的治疗有所帮助。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朱金英的内心万分感动。
她立即向方培正询问了捐款工人的姓名并将这些人的名字写成了一份名单。再往后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朱金英多次向儿子王森樟提起这件事情。这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遗憾的结果
可惜命运不由人,即便是凑足了治疗经费,朱金英的生命依旧很快走到了尽头。1958年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的朱金英将儿子王森樟叫到了病床边。
朱金英用颤颤巍巍的手从身旁取出了那份名单。她将名单小心翼翼地放在儿子的手上,并且告诉儿子这份名单上的人都是自家的恩人。
虽然当时的王森樟还在上学没有能力偿还这些钱款,但朱金英还是叮嘱儿子日后一旦有了条件一定要找到这些恩人并好好地报答他们。
王森樟看着病危的母亲含着泪点了点头。他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份名单后母亲便与世长辞了。在朱金英离世的那一年王森樟还是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
在母亲去世之后,王森樟一直将母亲留下的那份恩人名单视做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结婚之后王森樟也向妻子坦白了自己家的往事并叮嘱她一定要将那份名单收好。
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森樟每月的工资只有30.5元。去掉每个月的必要家庭开支以及给老家奶奶寄去的生活费王森樟和妻子就几乎没有存款了。
直到1998年升职加薪后的王森樟才终于有了报恩的能力。他决定前往金华寻找当年帮助过母亲的恩人。但由于时代变迁当年的那座被服厂早就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肉类加工厂。

2010年王森樟又向女儿提起了当年的事情。他告诉女儿自己的母亲离世前曾叮嘱他要向这些人报恩。这件事情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在女儿的帮助下王森樟成功联系上了媒体工作人员。当王森樟向媒体人士讲述了自己家的往事后大家马上答应了王森樟的要求。
在大家的全力寻找下王森樟终于找到了当年那些帮助过母亲的恩人。终于实现了夙愿的王森樟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之情。他必须要好好报答这些素未谋面的好心人。

意外的结局
2010年2月6日,王森樟将当年的恩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后代都约到了一家饭店。他要代表自己和已经去世的母亲向这些恩人们敬一杯酒。在答谢宴结束之后王森樟还给每个人都发了红包。
王森樟一共向这些好心人发出了1.39万元的红包。这样的结果属实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单从数字上来看红包的数额比当年工人们的捐款少了足足10倍。
这并不是因为王森樟和他的家人太过“小气”,而是因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币的面值也出现了变化。当年朱金英收到捐款时我国居民使用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面世。按照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兑换时所采取的兑换比例来计算的话,当年32名工友捐助的善款相当于后来的13.9元。

但如果按照这个数值来还钱显然不足以表达王森樟一家的感激之情。所以他们最终决定以千倍报答,向当年为母亲捐款的工友们给出1.39万元的“报恩款”。
59年之后已经年近古稀的王森樟终于帮助母亲完成了他的遗愿。这大概是王森樟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
虽然王森樟为自家的恩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并还上了他们当年的善款,但王森樟内心的那份感恩之情却不会随着这些举动而变淡。
王森樟身上的这份感恩已经跨越了时间和地域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经过媒体的报道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王森樟的故事里感受到了感恩的力量。

参考资料:
揣着珍藏59年“感恩名单”儿子苦寻当年捐款工友——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