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次爆发世界大战或者俄乌战争大规模升级,要怎么站队,要怎么参战?
难道头脑一发热,就冲下去?毫无疑问,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当然了,正义公道同样重要。毕竟这个世界上,文明程度越高,所承受的外在约束越大。真的肆无忌惮的弱肉强食,即便是在历史上,也同样饱受诟病。
01如果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做法,大概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到底执行的是什么原则,到底是怎么做到了。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总结的话,其实英国依旧贯彻的是19世纪中期他们自己所总结的那条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在这条路上走的非常远,可以说英国对外总体而言非常奸诈,也非常阴险,非常功利势力。即便是对于同一阵营的盟国,英国同样“毫不客气”。02在欧洲历史上,英国长期以来始终以“旁观者”去看待欧洲乃至世界纷争或者大战,它采取的是所谓“光辉孤立”对外政策。说白了,那就是不管是对那个国家,那都不得罪到底,留有适当空间余地,以便自己在必要时候能左右腾挪,特别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居中调停者”,从而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比如对于欧洲纷争,特别是欧洲大陆各国之间争斗,包括战争在内,英国依旧采取的是“坐山观虎斗”,当个“旁观者”,要坐收渔翁之利。英国要的就是欧洲大乱,混乱,各国之间争来争去,这样它这个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的“离岸平衡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关键是,英国也是一个强国,所以,它能够有这个资格来当这个角色。英国对待欧洲的态度,那就是那个国家冒尖了,强于其他国家了,英国就协同打压,想办法削弱它。总之,英国不希望欧洲出现霸主,而是希望欧洲处于内斗平衡之中。否则,英国咋体现自己的价值,则谋取利益?
03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英国同样如此。当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总动员要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什么态度?英国觉得自己没必要没义务非得去帮法国和俄国作战。在一战初期,英国其实没有实质性的站在任何一边,先当“看客”,观望观望再说,别看它是协约国阵营。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要闪电战打败法国,再进攻俄国。次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因为英国和法国有同盟关系。但问题是,英国真的派兵下场参战了么?英国更多的是口头支持,政治声援,但是在派兵方面就很吝啬了,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了少量兵力援助法国。这点兵力都不到法国一直集团军的一半,能起到什么作用?英国图的是啥?法国和德国先打,打个两败俱伤再说。英国先得保留主力,保留实力。04不过随着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爆发,法国局势日益不利,也对英国越来越不满。因为前线失利,法国总司令都被撤换了,法国内阁也频繁更迭。法国要跟德国媾和的趋势越来越大,英国面临德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美国也下场参战了,法国跟英国更加不对付了,矛盾更大了。这个时候,英国又赶紧强化对法国的援助,希望法国别撤出战场,别真的导致德国在欧洲的实力更加强大。英国也开始大规模征兵,援助法国的军队规模也越来越大。1917年,英国在西线所投入的总兵力大概达到270万。
05英国付出了血本来参战了,那法国也重新稳定心神,稳定国内局势,继续主战,跟德国大战了。1918年,一战结束。这个时候,法国、德国等强国都被打残削弱了,尤其是德国更加遭受重创。而这个时候,英国相对而言,尽管实力也被削弱,但依旧要强于欧洲各国,依旧维持着世界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