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的失利不是坏事

有爱评论区 2023-11-28 11:05:46

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到《我本是高山》的海报和宣传物料时,我的初始印象就不好,因为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来消费张桂梅校长了”。

虽然早已预料到该片会带来大量的非议和口水,但我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凶猛、这么全面……上上周末我没去看点映,这一个多星期来已经完美错过热点,本不想去看了,可再转念一想“没有观看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昨晚我还是去补了一张票。

可能是因为大家已经全方位地批判过了,自己的预期也放得非常非常低,所以我倒觉得此片不算太烂,至少没那么十恶不赦,应该说是“目前正常的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水准——但我乐于见到《我本是高山》现在的恶评如潮与票房失利,对现在某些越来越偷懒的创作者们来说,给点这样的教训是件好事。

还是简单聊几句电影的事儿吧。

《我本是高山》上映前一段时间,关于影片的各种节奏已经相当多了,参战方来头还都不小,有针对女性形象的女权与反女权的,有针对党员形象的正本清源者,有针对现实情况改编的认真人士等等,其他借题发挥和阴阳怪气的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就我的观影感受来说,上述问题当然都有,但并不见得都到了要赶尽杀绝的程度,比如佩戴党徽和对党宣誓的戏,拍得确实不怎么样,可至少是有的,教育局领导谈不上是反派,像女生逃校打游戏、酒鬼妈妈等争议点,在影片的叙事中也是勉强成立的。

甚至于大家批评最多的“张校长靠追思亡夫董老师来获得动力”这点,我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张老师的动力来源当然是对女孩们的牵挂和对党的信仰,而亡夫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的片段,更像是张老师在困难时的自问和拉扯,这种反衬也是能接受的拍法。

但是,下面该说“但是”了。

《我本是高山》放着张桂梅校长那么多、那么好的真实事例与感想不去拍,偏要舍近求远用“通俗”的手法去展现她的精神,是不愿拍,还是没能力拍?

就拿反复拍亡夫的戏来说吧,明知道会有铭记爱情啊排遣寂寞啊之类的争议在,还是硬着头皮去做,是不是因为路径依赖习惯了,而不敢去展开更知名、更难拍也更容易出好戏的“信仰领域”呢?

本质上,这就是一部拧巴的缝合电影,一方面不得不守住“主旋律”的高地,一方面又老想用商业化的手法去提鲜,加上主创的能力又不够,最后便是阵地没守住,味道也不行。

其实观看《我本是高山》时,我有好多次差点哭出来,但都很快收住了——以我情绪充沛的爱哭鬼本色,只要是水到渠成的抒情,早该哭个稀里哗啦,说到底,还是因为影片的“泪点”都是简陋的煽情,几乎完全依靠优秀题材驱动,若是把张校长和华坪女高拿掉,这片子恐怕就没多少东西能剩下了。

《我本是高山》的口碑票房双失利多少有点“倒霉”,毕竟真要算起来,近几年还有一堆水平差不多或者水平更差的主旋律电影都应该得到这种“礼遇”,谁让该片碰了张校长的题材引爆大雷呢……这便是我乐于见到的教训。

希望所有想借主旋律题材创作分一杯羹、捞一笔业绩、赚一波快钱的人都能够多想想:作品是不是真要立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观众们到底想看什么?

就拿《我本是高山》来说吧,张桂梅校长还好好地在华坪女高,而且还有许多故事性更棒的精彩经历,如果拿不出一点够新颖、有特色的硬货,大家为什么要去看电影而不是多去看点纪实报道呢(当然了,电影自有电影的语言逻辑,这一段主要是给被题材吸引的观众说的)?

新时代的主旋律不好拍,创作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愿《我本是高山》的境遇能让创作者们多一些敬畏和审慎,有些题材若是啃不下就别硬啃了,一别两宽对大家都好。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