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月时,我就看了《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的点映(以下简称为《罐头小人》),特意等国庆档正式上映了再来详聊。需要承认,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真人儿童电影,大人和孩子都能看,只是感受会有所不同。
于飞导演的这部影片的观赏门槛颇高,如果你无法代入或投入情绪,那会显得索然无味;可同时,我觉得此片的观看门槛也很低,因为只要你有一颗童心,就不会对它无动于衷。
按照惯例,我会先聊聊影片的“硬件”水平的表现。
《罐头小人》在服化道等等方面还是非常用心的,它主要照顾的还是80后至90后这批“大孩子”的情怀记忆——都不用特别去回忆,随便数数就能例举出一大堆“时代icon”来:桌上的按压式水壶、7字形的木窗插销、华容道棋、西瓜型橡皮擦、大白兔奶糖、游戏机卡带……光是这些特定的年代元素,就足以把上点年纪的观众都拉回到童年。
相较之下,现在还年幼/年少的孩子对片中元素的感触会少一些,校服确实更贴近当下的设计和审美,但魔方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都不用去上补习班,这点肯定缺乏共鸣……
所幸,学校“成绩至上论”的风气这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过,上过学的大孩子和小孩子都会有所感触,掌握好了这点,《罐头小人》能让观众共情的最大公约数就算是抓住了。
这便延伸到了大家更关心的问题:影片的故事讲得如何?
故事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但好故事和好剧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导演于飞也身兼编剧,他在改编时做了大刀阔斧的取舍,对人物进行了精准的设计,并且选择了最保险、最合理也最有效的路线:突出童年本源的快乐、烦恼与美好。
影片把侧重点放在鲁西西身上恐怕就有这层深意,相比起顽皮叛逆的皮皮鲁,乖巧听话的鲁西西也产生了隐私,更能展现出童年时期人人都会觉醒的自我意识。
扪心自问:孩子有了秘密之后是什么样的表现?除了捂着尽量不让别人知道外,还会时常为它耗费心神精力,甚至幻想这个秘密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欢乐和超能力。
影片相较原作增加了大量精彩的情节,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场戏,要数鲁西西考试那段小高潮了。
这场高潮戏表面上的趣味性,在于孩子和小人们,通过纸条、电线、墙角、风扇等道具共同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其深层次的快感,则源于幻想成真的刺激和爽快。
本质上,它是你内心中不可抑制的欲念和向往……
除了幻想部分,《罐头小人》的现实部分也能够击中大孩子和小孩子们的心,个人认为,鲁西西的心态变化以及孩子们的叛逆最具代表性。
大人与孩子之间当然不该是敌对关系,但现实中却往往闹得剑拔弩张,影片没有回避相应的客观实际,而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理解,他们仍未学会圆滑,总会忍不住顶撞不公平——你我都曾有童年,应当能明白。
看到这里,我愈发佩服导演的细腻与诚恳,其实纵观全片,故事讲得不算多么跌宕起伏、丝丝入扣,但影片一直都精准把握住了童年时的心理和立场,保留了应有的平视和尊重,没有试图做什么干巴巴的说教。
至于某些“原则”问题同样不用担心,孩子们没有再寄希望于作弊,而是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成绩,最终学校起火脱险的整场高潮戏,同样是电影新创的情节,也凸显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天生我才的自信心,以及友情和勇气的珍贵。
可以说,《罐头小人》是一部很不错的儿童电影,可我得承认,这部影片无法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可:一些年龄不够或经历不同的小孩子,没法产生足够的共鸣;而一些成年的大孩子,如果已彻底抛弃或否认了童年时的心态,也会不以为然。
但正因如此,我才相信,《罐头小人》能够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
可惜了这票房,要是提前到六一儿童节上或推迟到明年六一儿童节上,估计票房超过现在吧……
[点赞]
哎这票房,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