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没有进化出鸟人或者鱼人,称霸海陆空?

安心妈妈也是爸 2025-01-22 03:19:32

在进化史上,人类简直就是开挂一样的存在,在三四百万年前,人类还是古猿形态,任”猫“宰割(恐猫和巨颏虎),但是短短的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竟然就站到了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曾经看到都瑟瑟发抖的大猫竟然成了乖巧的“小猫”。

从目前人类在食物链的位置上看,如今的人类与曾经的恐龙一样,都是陆地上的霸主了。不过,即便人类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可以上天入海,但是水下和天空依然不是人类称霸的,而是分别被鸟类和鱼类(部分哺乳动物)给牢牢的占据着。

既然如此,为何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没有进化出会飞(鸟人)和在水下生存(鱼人)的能力呢?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算是脑洞,因为人类是哺乳动物,而在哺乳动物中,蝙蝠进化出了飞行能力,即便不会真的飞,鼯鼠等哺乳动物也进化出了滑翔的能力,同样的鲸类也是哺乳动物,但它们能跟鱼一样终生在水中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哺乳动物,人类进化出鸟人或者鱼人似乎也不那么不可思议了。但是,任何的形态没有出现是有它的道理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人类没有出现鸟人或者是鱼人的原因。

首先,变成鱼人和鸟人并不利于我们生存

虽然变成鱼人就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但是这其实并不利于我们的生存。这是因为水是相对恒温且低温的,而我们作为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原本就比一些变温动物更加消耗能力,进入水中之后,环境温度变低,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进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相当长的进化之路中大量的消耗能量,从而对食物的需求量变高,这显然是不利于生存的。

而如今大部分甚至完全水生的哺乳动物,比如河马、鲸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有着厚厚的脂肪,这就会导致它们陆地生存能力变得很差,慢慢的甚至要舍弃陆地生活,这就不是多了一种能力了,而是将自己最适合生存的环境拱手相让。

那么,鸟人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无论是会飞的哺乳动物还是鸟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轻。因为太重了,飞太难了,不信你看鸵鸟,它重了之后完全丧失了飞行能力。而变得很轻之后,还想在陆地上生存,你应对大型猎食者时就没什么优势了,同样会在进化的路上被淘汰掉。

除此之外,会飞对能量的消耗也不是一般的大,因为飞翔本身就需要持续的挥动翅膀,即便是借助气流,主要也是靠自己,这样对食物的需求量同样要大。也就是说想要人想要陆空都能称霸,得有人的体型,还得有鸟的飞行能力,这显然是相悖的。

毕竟会飞本身就比我们正常走路要多消耗,这就需要更多的食物维持,跟上面水下生存如出一辙,都是不利于生存的。

其次是进化阻力

在物种进化这件事上,虽然动物无法自主的选择,但从整体上看,生态位空缺越多的生存环境,越有利于进化,因为生态位的空缺就意味着竞争的减少。

而人类就不太符合这一点,我们先从人类和如今其他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开始说。最早的哺乳动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哺乳动物太弱小了,比如最早的哺乳动物之一始祖兽,它的体长平均还没有10厘米,跟如今的老鼠差不多,这种体型面对的却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恐龙。这就导致了在整个的恐龙时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只能过着昼伏夜出的食虫生活,对恐龙半点压力也没有。

但此时的恐龙们统治着地球却开始了五花八门的进化,最成功的一支当属鸟类了,一部分长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开始逐渐的增强了飞行能力,向着鸟类逐步的进化。

也正是这种进化,让它们躲过了6500万年前的大浩劫成功的存活了下来,也就是说如今的鸟其实就是生存至今的恐龙。这跟哺乳动物进化有什么关系呢?在恐龙灭绝之后,鸟类迅速的崛起,不仅有各种善飞的鸟类,甚至还进化出了像恐鸟这种不会飞但体型庞大的强大掠食者。

这些地面大鸟的出现,其实一部分原因是恐龙灭绝后,地面生态位的大量空缺,一部分原因就是鸟类们自己的竞争,这就代表着天空已经被鸟类接管。

而小如鼠的哺乳动物,当然没有能力去跟已经形成了规模和气候的鸟类去争夺天空的归属权了,所以起初哺乳动物的进化基本上是在地面上进行的,即便后来出现了蝙蝠家族,它们也是过着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的日子,毕竟晚上躲开了绝大多数鸟类的活跃时间,几乎不会跟太多的鸟有竞争。

因此,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弱小以及鸟类的最先进化,还有恐龙灭绝后的陆地生态位空缺,共同造就了极少有哺乳动物会像飞去进化。

进入水中生存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空前的繁盛,一部分的哺乳动物开始了半水生的生活,逐渐的它们就完全的适应了水,它们就是鲸豚类的祖先,代表物种是巴基斯坦古鲸。

而它们其实进入的也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环境,大型的肉食性鱼类早已经数不胜数,比如鲨鱼家族。但它们是食肉动物,而且是缓慢进化,最终才靠着逐渐的变大站稳了脚跟。但人类是杂食性动物,盲目的进入水中,且不说竞争,想跟人家肉食性的大鱼打架都不一定能赢。最关键的是人类包括其他灵长类动物共同的祖先(普尔加托里猴)是生活在森林里的,而不像鲸豚类祖先那样原本就临水而居,同样缺少进化的原动力。

普尔加托里猴

最后是分化的缘故

虽然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是,早在距今约8000万年前哺乳动物其实就已经开始分化了。纵观所有会飞和擅长水中生存的哺乳动物,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劳亚兽总目下的动物,也就是说哺乳动物的飞和下水,都是在这个总目下进行的。

而人类作为灵长目的一员属于真魁兽啮型总目,这两个总目从8000万年前就开始分化了,而正是这个总目进化出了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不仅仅是人类,就算是整天在树上,甚至是在水边嬉戏的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没有进化出完全会飞的能力(鼯猴只会滑翔),至于水生,连半水生都没有一个。

更不用说一直在陆地上生存和进化的人类了,虽然人类喜欢临水而居,但是通常都离水有一定的距离,只是从驯化动植物后为了灌溉和饮水方便罢了。

事实上,无论是水中还是空中,人类都不太注重,这一方面是人类从陆地上就能获取足够的食物,即便是在以前,人们去抓鱼,也只是作为补充,而不是主食。因此,人类注定是进化不出鸟人或者鱼人的。

当然,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不仅将人带到了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还让人有了不用翅膀飞向天空甚至是太空的能力,不用水下呼吸,也能深潜的能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祖先阴差阳错的将技能点点在了大脑进化上。

1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5-01-22 11:19

    因为砖家看《美人鱼》看多了就幻想认鱼作父,《西游记》看多了就幻想认猴作父,进化论就是胡扯

安心妈妈也是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