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两点的热搜吗?这次不是明星塌房,也不是网红翻车,而是百岁老人突然"喜当爹"。社交平台活像被扔进搅拌机的蜜蜂群,嗡嗡嗡嗡弹窗不断——有人翻出张医院偷拍照,说这宽大病号服里的身影,侧脸轮廓活脱脱就是翁帆本帆!
类似的戏码八年前就上演过。2009年某杂志封面赫然刊登着"翁帆孕照",后来虽然证明是PS大作,可这标签就跟502胶水似的,死死黏在公众记忆里抠都抠不下来。对抗谣言就得像打地鼠是不?刚摁下去一茬,转眼又在短视频平台冒出无数分身。
这届网友人均侦探学院毕业。情人节港媒发张杨老抱娃全家福,刚过两小时就集体破案:婴儿腿上的像素锯齿比乐高积木还工整。可慌张撤回哪赶得上造谣手速?那张经典"抱孙照",至今还在短视频网站上演着它的第108次转生。
要说吃瓜群众的眼睛带CT功能都不夸张。有人闲 到给翁帆的连衣裙能做胎儿成长曲线图,可就是没人注意她发表在《物理学报》上的署名论文。这位翻译学博士婚后愣是憋出6篇核心期刊,这哪是嫁入豪门?分明是自我升级的知识付费VIP!
54岁的年龄差像把游标卡尺,硬生生把爱情丈量成行为艺术。当人们忙着用八卦显微镜扒拉他人私生活时,人家夫妻俩在图书馆熬大夜查数据——为合著《晨曦集》那会儿,翁帆带着保温杯和自热米饭蹲守文献库的样子,跟考研学生有啥区别?
真理往往藏在细节褶皱里。有人见过清晨六点的清华园吗?翁帆每天雷打不动给杨老煲药膳,砂锅冒的热气里除了当归黄芪,还掺着学术手稿的油墨香。那位说人家是"高级护工"的,怕是没见过她流利切换三种语言做同传的气场。
最魔幻的要数财产公证这件照妖镜。你猜怎么着?人家清华别墅压根不在产权证,存款早变成教育基金流水账。某些替杨老操心"被骗财骗色"的,自己的花呗还清了没?
去年初雪有人拍到这一幕:轮椅上的杨老轻声背诗,翁帆俯身细听,雪花落满交握的双手。这哪是爷孙恋该有的剧本?分明是文人版的《爱在日落黄昏时》。突然觉得某些短视频里的模范夫妻,甜得跟糖精兑水似的廉价。
有人算过造谣成本吗?P几张图,编段故事,分分钟流量百万起跳。而被造谣者要澄清?得跑断腿开证明,发声明,最后发现根本追不上谣言的次方传播。这不就是现实版龟兔赛跑?
冷不丁想起去年某学术会议的花絮。翁帆给杨老当翻译,台下愣有人嘀咕:"护工英语这么溜?"结果人家连量子力学的专业术语都翻得行云流水。这场面像极了当今舆论场——真相往往在偏见滤镜下扭曲变形。
各位看官,下次再想指点江山时,不妨先看看自家阳台上那株活着的绿植——毕竟在键盘上种不出真花来。你们说,这样的故事值不值得点个赞,留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