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方向核心技术,对汽车究竟有几分助益

科技Ray 2023-03-12 17:48:18

关于比亚迪对汽车的各种技术,这些年一直在各个地方都能看见曝光,对其中各项技术的解析也让更多人对此产生爱好,甚至基于这些信息培养出许多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民间科学家”。对他们的技术大致可以分成:电池技术、整车结构技术、发动机技术等几大类,其中的结构安全方面技术被很多人所讨论,作为一个大体方面这其中也可以拆分成很多细节来一点点研究。

讨论的源头来自于比亚迪的官方内部所组织的一场专家品鉴会,最初便是请来专家点评体验他们的CTB技术,出席阵容可谓强大——在比亚迪内部有集团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而在企业外有请来领域内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也到场与会。并且本场会议还被央视新闻所报导。

(品鉴会现场)

介绍完会议的背景,回到技术本身,CTB全称Cell to Body,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在之前其他介绍汽车工业技术的文章中有提到过,这项技术旨在将电池与车身进行更深一步地融合,使得汽车结构性更强,从而带来更高的操控性、更大的安全性。

刀片电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领域翘楚,在其更高效的利用率上也随之带来了更高的对整车要求性,所以CTB技术天然便适配它。原本的电池三明治结构被整车三明治结构所替代,这使得从前新能源汽车总是相悖的“安全无法兼顾长续航”、“操控性强却无法同时保持舒适性”这类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明治结构)

虽然CTB从外表看仅仅只是改变了汽车硬件的排列组合,但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除去之前提到的更适应扁平刀片电池以加强结构性之外,还将汽车的扭转刚度(也即汽车受到外力冲击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便是一直所强调的从结构所带来安全性。

改变结构提高整车效率这是结论,而过程是怎样做到的呢?主要是由于结构压缩后汽车负责操纵的零部件与内部的底盘、动力系统、电池等嵌合得更深,使害怕受到撞击损害的部位得到更加严密的保护,并由于空间利用更好而使得所有部件得以在各自位置上更加稳固。操纵起来也更加顺手,好比从前拿筷子是夹住筷子尾部,而用上CTB后便是以筷子顶部位置夹菜,那份“手动了很大幅度筷子才开始动”的虚浮感得以被消灭。

(侧柱碰实验)

这场会议除了与会阵容之外另一个壮观的点在于现场的结果证明,比亚迪直接采用了一场汽车撞击实验来证明技术的可靠性,用CTB技术首搭车型比亚迪海豹来进行了侧柱碰实验。碰撞后的结论为:车身变形小,车门撞击后仍能正常开启,撞击产生的变形对于乘客舱的空间改变很小。现场演示的实验结果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真实撞击后的安全场景也是对这项技术的最好诠释。

这项对于车身结构方向的改造技术,造福于新能源车是一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拨开了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方向的一层迷雾。不仅是眼前所带来的的益处,更是在未来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孙逢春院士在会上所作的点评就是最好的证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整车融合设计的系统性创新,是未来更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灯塔,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

(孙逢春院士发言)

0 阅读:12

科技Ray

简介:热爱数码,少点参数,多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