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时,碰到邻居王阿姨,她一个人落寞地坐在家门口。
看到我和我妈路过时,她快几步走过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闺女回来了?这次在家呆多久啊?过来坐会儿呀!”
看到昔日的王阿姨如何像变了一个样,我还感到很奇怪。一边和她说话,一边扶着我妈坐下。
王阿姨看着我们坐下,还特别高兴,“还是你们家幸福啊,一家人可以在一起。”
说完还羡慕地看着我,露出一脸温柔的神色。
我一脸疑虑:“王阿姨,我记得你家女儿挺有出息的,听说还出国了?怎么没接你过去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王阿姨就开始抹眼泪:“哎,我去年也去过一次,她太忙了,我在国外也不适应,就回来了。”
“我以前逢人就跟别人炫耀,我家女儿特别有出息,还出国了。”
“也就别人看起来风光,现在想想,还不如你们家这样,至少一家人能在一起。”
看着孤单一人的王阿姨,我不免也有些伤感。
突然想到王小波在书里写过一句话,特别真实: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我想,对于一些到了人生暮年的老人来说,最凄凉的无非就是:
明明不是孤家寡人,却总是一人守着冷冰冰的家;
操劳半生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久病床前时,儿女却不在身边。
一种“新型不孝”正悄悄蔓延,比啃老更过分,父母还逢人就炫耀儿女有出息。
甚至还有老人说:儿女越有出息,以后可能就离父母越远,还不如让孩子留在身边“啃老”呢。
不懂感恩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一个不懂感恩、不孝的孩子。
《劝孝歌》中写道: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百善孝为先,若是丢了孝心,不懂感恩,那又何以立足于天地。
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进医院。
老人走路都不稳,拄着拐杖,说着并不流利的普通话。
值班医生听了好几遍,才听懂老人的话:“在家里摔倒了,手上被划了一个大口子,想要打破伤风。”
医生看着老人独自一人,身边怎么没有家人陪同?和老人沟通想要了解一下情况,只见老人什么都说不清楚,唯独还记得儿子的电话号码。
医生只好给她儿子打电话,希望他可以来医院照顾一下老人。
电话对面的儿子表示:半个小时过来。可2个小时过去了,人没来,电话也找不通了。
大家只好安慰老人:再等等,你儿子马上就来了。
老人听到,无奈地摇摇头:“我儿子?他不会来了,我受伤的时候,他也在家,我告诉他我要去医院。他就坐在床上,不下来。”
“他就坐在床上,不上来。”短短几个字,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随后,老人拿出纸,擦了擦眼泪。一直等到医生要下班了,她的儿子也没来。
为人父母,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的打击,也比不上养出一个“白眼狼”孩子更让自己痛心。
对一个家庭而言,我想,最悲哀的就是,养出一个不懂感恩、不孝的儿女了。
毫无节制地索取我老家有个姑姑,为了供儿子上学,老两口起早贪黑地干活,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了200多万。
儿子大学毕业后,计划和女朋友结婚,便和姑姑提出,要用这200万买房。
老两口想了想,只要儿子过得好,这200万就花得值,于是满心欢喜给儿子在城里安了家。
没过多久,儿子新房子装好了,老两口想从老家搬过去,和儿子住在一起。
没想到,亲家母先他们老两口一步搬到了新房子里,而他们儿子也对爸妈说:“你们先回老家吧。”
最后,姑姑和姑父他们,只能回到老家。
其实,这不就是当下正悄悄蔓延的一种“新型不孝”吗?
孩子有手有脚,却不断地向爸妈索取,把爸妈当成“提款机”,依附着老人生活。
倾尽半生,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还逢人就炫耀儿女有出息,却没想到,落下个老无所依的结局。
无度索取就像是一剂慢性毒药,一点点地腐蚀着骨肉亲情。
对于这种“新型不孝”你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