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界有太多的门门道道,首当其冲就是:这把壶是全手工壶还是半手工壶?
最早的紫砂壶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
也有搓成细泥条盘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
直到时大彬开创新的开发了慢轮围片拍打成型法(圆器)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方器),从此紫砂壶形成了特有的全手工成型工艺,这样的工艺做出来的壶也叫全手工壶。
全手工成型法解放了紫砂匠人的双手,从此紫砂壶造型不断丰富,有些比较复杂细致的形状或装饰部件,就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做,像这样先做出模样,再翻成外范进行靠模的方法,早在青铜器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并且十分成熟高明。
清中期以后,为了成型简便、稳定以及增加产量,使用模具来做紫砂壶的紫砂匠人就开始增多。最早用于紫砂陶的模具多是由木头做的,后来改进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厂借助无锡惠山泥人厂的技术,就引进开发出了石膏模,因其诸多的优点,基本取代了当时的各种模具。
模具成型的优点点是:稳定性好、平整度高、统一性好、尺寸标准产量高、制作技术要求低;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模具壶形制缺乏变化的韵味,壶身留有模对开接缝线,也就是常说的模型接头。
与之相对应的全手工成型特点是:制作技术要求较高、产量低、随意性强、形体多变且无法完全复制、并总能留下自然的手工意趣。
相比之下,同样一个东西,全手工的价值肯定要大于模型货,但是说到大规模生产,模具壶产量效率高、每一把壶品质相近,壶型一致性强,这是全手工壶怎么也做不到的。
本来两者泾渭分明,全手工成型的紫砂壶是带工艺属性的工艺品,而模具成型的紫砂壶就是商品壶,商品壶,其意义就是以使用为主要因素。它们采用一般的泥料,借助模具成型,较为实惠的价格,很受大众喜爱,它们是用来泡茶的。
两者之间较大的利差,导致了全手和半手之间的边际越来越模糊不清,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偷懒做法”,譬如先手工拍打身筒,有大概的样子了,再放入模具靠一下规整壶型,像这样的壶到底算全手工壶还是半手工壶?
插个题外话:
前段时间时候和一个工艺师喝茶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市场上对紫砂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要卖不掉。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简直是太苛刻了,口盖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壶盖和壶身要严丝合缝、倒满水竖立90度还必须滴水不漏!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不能一丝一毫的歪扭。泥料既要求是传统古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的杂质、铁质,这可能吗?
这位工艺师的话,说的虽然有些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这是某些商人的故意渲染以及新手壶友对紫砂的认知错误,导致大家对紫砂壶的审美观念扭曲了。要知道人工本来是不完美的,要100%完美只有机器可以做到:机车的转头在高速旋转下可以压紧紫砂泥,壶型一次到位,烧制收缩型变极小,口盖盖墙抛光后沾水即可形成水膜,滴水不漏,实用性很强。
全手工,其本质意义,不在于是一整套完整的工艺;而在于其中的文化含义,在于一种味道。换言之,没有生命的全手工,为全手工而全手工,那么,这个壶,与半手工、甚至拉胚,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茶器,只是可以泡茶的工具。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要么看不起半手工壶,要么认为全手工壶价格离谱,完全是炒作。放在2020年的今天,这样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一把紫砂壶不管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是紫砂壶能打动壶友的某一点,可以是壶型、是泥料、是陶刻、甚至可以是价格,这才重要。
小白一个不懂,前一阵找熟人(懂货的)帮我买了一把半手工的,只是买来喝茶而已,普通紫砂不要太差就够了[鼓掌]
我需要的是真紫砂,至于手工还是不手工无所谓
全手工就算了,我之前玩耳机,全是机器生产的产品我还嫌弃做工粗糙。前一阵子入了紫砂的坑,了解了半手和全手的区别之后果断买了一把半手的壶,好的半手壶看起来也很不错,不愧是强迫症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