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君总是和大家说大国玩装备,小国只能玩枪。从单兵武器的先进化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军事水平,简而言之——单兵武器越强,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反而可能越差劲。
举例:
这是FN2000步枪

这把枪的配置和设计理念已经是冠绝全球了。如果这种形态的步枪出现在我们的军迷眼里就成了所谓的“战略步枪”。

没错,之前的一些模块化步枪拆开之后放在箱子里,就在军迷圈里面火得很——纷纷传说我们出“战略步枪”了。
而实际上,我们哪用得起这么高端的步枪呢?到了20年开始,QBZ-191才逐渐的换装95式步枪,而看这把枪,啧啧,不得不承认远远没有FN2000威武霸气。

而装备FN2000的军队,例如斯洛文尼亚的士兵则给人以星河战队的即视感:

这是咱们普通步兵不能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只不过,你看照片的右上角,右上角是一架欧洲直升机公司的AS532“美洲豹”多用途直升机,单这么一张照片,实际上已经占用了斯洛文尼亚军1/16的直升机份额。毕竟,他们家主战坦克是M84A4——也就是南斯拉夫当年按照T-72爆改的本地化产品。

M84中的“84”是年份。
他们的主力战斗机还是瑞士产的PC-9M

注意!不是后面那架,是前景中的螺旋桨式“战斗机”!即便是螺旋桨式的“战斗机”斯洛文尼亚也只有9架而已。
那么为什么这些小国痴迷于高科技步枪呢?
他们不是不想要坦克集群、航母打击群、通信卫星、远程火力支援、空地一体化作战,而是根本玩不起体系化战争,于是只能把战术级作战单位——士兵本人,推向作战效果的极限。这套逻辑其实早在冷战末期、特别是南联盟解体之后的巴尔干小国身上就已经反复上演。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等国都选择以高素质职业兵+高性能轻武器作为战力核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特种兵cosplay”,而是他们需要依靠“1名士兵 ≈ 1个作战节点”来实现最低限度的国防能力。
好了,背景信息说完了,那么咱们来说今天的主题——这些小国有可能在开辟一个新的军事装备赛道。
实际上大国会有大国的责任,无论里子上面子上都会顾及一下伦理和风评。但这种事情在一些小国的道德观里面就淡化了很多了。淡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辟新赛道了,例如——生物技术。
在2018年W君发过一篇文章,讨论了一些生物伦理问题就被下架了。

文章可以下架,但是技术的演进路线其实还在进行中。
最近几年,类器官的研究在一些小国中得到了广泛发展,所以今天的内容有可能你觉得科幻、也有可能把你吓一跳——谨慎阅读。
首先说类器官(Organoid)是什么概念,所谓的类器官是指在生物体外培养形成的立体细胞团,是特定器官的迷你简化版本,模仿该器官的关键功能、结构和生物复杂性。

虽然在培养皿中看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肉球,但是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三维构建技术让这些小肉球的细胞之间有了交互能力。

简单的说这就是一个个的微型器官。
那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2023年在《自然》杂志中刊登了一篇叫做《80000个小鼠脑细胞用于构建一台活的计算机》成功的将小鼠脑细胞存放在培养皿中,利用电极刺激和收集神经元信号完成了简单的光电模式识别功能。在2018年开始,这项研究就在多个国家进行。

通常,通过神经元干细胞在培养皿中繁殖,最终形成平面化的神经网络。这些活体的神经网络可以高速的响应外界刺激和输出经过训练的信号。

今年3月澳大利亚的Cortical Labs发布了第一台量产可编程的人类神经元电脑CL1,

其主要应用于通用计算,可以部署代码。而实际上,这件事搞复杂了。作为军事用途的生物计算机完全不需要部署代码,只要在生长过程中刺激训练其应激反应即可。这样所需要的神经元更少而且也更具备鲁棒性。
因为军用系统不要求“功能复杂、界面丰富”,它只要求三个字:反应快。
你给它一个雷达刺激,它要能在100毫秒内给出“躲”或“打”;
你给它一个图像,它要能在50毫秒内识别为“敌”或“我”;
你给它一个声音,它能根据频率判断是“受伤呼救”还是“诱敌声波”。
它更像是什么?像是蟑螂遇光后的逃逸神经反射机制。
这类的神经元系统有很多小公司在研究,例如瑞士的FinalSpark,利用简单的神经元节点进行类似于膝跳反射的单一反应。

再例如捷克的计算神经科学实验室则主要放在神经编码问题、神经元活动的数学模型以及轴突生长和电路形成的生物物理模型的研究领域。
这些研究就是为了实现高速的生物反馈机制,对生物体和装备进行控制。
这些,仅仅是控制部分。再看这个:

这是我们经常吃的瑶柱,也就是贝类的闭壳肌,在知道它鲜美无比之外还应该知道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比力量”的肌肉之一,主要是以慢肌纤维构成不仅仅截面输出功率高而且耐力强。
同样,类似于蚂蚱腿的快肌纤维则可以提供更强的爆发力。

人类组织往往都会有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这里就又有了生物技术的DNA编辑和表达的概念了,我们知道的是DNA存储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信息,而产生那种细胞哪种蛋白质则是在DNA上的片段表达。

现在结合着3D打印技术,利用DNA片段是可以构建特定组织细胞架构的。在组织工程中叫做DNA纳米控制组织生长技术,特别是在肌肉和骨组织再生领域。一些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DNA的水凝胶,这些材料能够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支持骨组织的形成和再生。

再结合电控肌肉技术实际上是可以驱动组织运动的。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闭环,通过人造的神经编码器和神经团进行计算、同时通过人造的特定领域用途的肌肉群,再加上电控肌肉技术。是可以制造生物外骨骼的。

再经通过脑机接口与外骨骼进行连接。这时候形成的就是一个特殊用途的战斗外甲。

平时可以储存在培养槽中,通过电信号进行训练和成长,一旦开战则可以穿在身上由人进行控制。

在作战效能上就可以极大的扩展人类的极限。这些生物技术都是有模拟性和目的性的,甚至可以利用类似于螳螂虾的视锥体细胞组让这种战甲极大的扩展对光线的察觉范围,用更多的肌肉组组成远远高于普通人类的的作战输出性能。

甚至可以在针对于不同的作战用途中对生物盔甲的特征进行细微的改变。

所以,理解这些技术在战争中的价值了吧?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大国并不是热衷于搞这些技术,中美俄基本上还是在秉承着体系作战的领域不断深挖。但很多平时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小国家,则有很多团队热衷于对这种技术的深挖和研究。其实是和咱们在文章说的枪的段落是一样的感觉。在一个国家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支撑体系作战的时候,他们也会考虑一些弯道超车的手段,用极少的资金去支持另外一种作战理念,虽然投入不多,但万一搞成了呢?
最可怕的是这些技术,目前都渐渐的在一些小国里面初具原型。那么你知道一个生物机甲会有什么好处吗?
与传统钢铁机甲相比,生物机甲具备柔性组织结构,能适应复杂地形,具有类似软体动物的攀爬、潜伏、跳跃能力;其肌肉组织可通过DNA编程实现特定功能,不仅爆发力强,还具备持续战斗的耐力。在极端环境下,生物装甲可通过细胞再生、自体代谢进行有限度自修复,摆脱了硅基系统对能源、维护的依赖。更关键的是,它具备天然的感知系统,视锥细胞、温度感应器官等都能直接嵌入,形成远超硅基传感器的全频谱感知能力。搭配生物神经网络,反应速度以“本能”级别进行反馈,远快于任何AI算法或远程控制系统。
作战时,它无需逻辑推理,仅通过神经脉冲直接驱动动作,实现意识即输出的零延迟控制。这一切加在一起,使得生物机甲不仅是士兵的外骨骼延伸,更是一个从细胞层面优化过的“战斗生物平台”,它可量产、可训练、可适配,且难以追踪、不可干扰,是技术与伦理界限模糊地带里真正的杀戮怪物。
而且,你即便把它杀死,得到的也只是一堆碎肉。很难逆向工程再去赶超过去。找到一枚巡航导弹的残骸可比捕获一只生物机甲的价值高得多了。
只可惜,因为很多伦理道德的问题,大国都很难在这一个赛道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