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去世,享年99岁。

黄旭华院士
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旭华院士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091型(“汉”级核潜艇),为何被称为意义重大?

鱼雷攻击型核潜艇091型
像所有我国科技产品一样,初代产品性能并不十分出色,但在被美、西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只要能制造出来了,就不会“卡脖子”,就意义非凡。鱼雷攻击型核潜091型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代核潜艇,虽然与西方强国的同代产品存在代差,被西方嘲笑为“水下拖拉机”,但它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核潜艇技术的国家(仅次于美、苏、英、法),是中国国防工业的重要里程碑。
二、主要技术差距鱼雷攻击型核潜艇091型于1970年下水,1974年正式服役,其与美苏存在代差。
1970年代,美国已列装“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1976年服役),苏联则部署了“维克托级”(1967年服役)。这些潜艇静音性能优异(采用消声瓦、七叶螺旋桨等)、航速高(30节以上)、武器系统先进(可发射潜射导弹和先进鱼雷)。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而091型受限于当时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封锁,存在明显短板:
①噪音控制较差:早期型号机械噪声大,被外媒称为“水下拖拉机”,易被声呐探测;
②航速与潜深有限:最大航速约25节,潜深约300米,低于同期美苏核潜艇;
③武器系统单一:主要依赖鱼雷(后期改进型增加反舰导弹),缺乏远程打击能力。
当时中美苏核潜艇数据对比,如下表:

对比表
三、意义极其重大1.政治意义
091型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破超级大国对“核潜艇俱乐部”的垄断,迫使地缘对手在亚太调整部署。美国人说得很到位,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报告指出:“091型的技术缺陷是显见的,但它让中国获得了水下核博弈的入场券——这种资格本身,就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
2. 自主突破核反应堆技术
成功研制压水反应堆,解决了核动力系统的小型化和稳定性问题。
3.部署战略任务
1980年代起,091型多次前出南海,配合水面舰队执行战略巡航,形成对东南亚国家及域外势力的水下威慑。
与092型战略核潜艇配合,091型负责在战时清除敌方反潜力量,为战略核潜艇开辟安全发射阵位。
4.技术遗产
091型的反应堆设计为093型奠定了基础,其降噪经验直接催生了国产“浮筏减振”技术。
5.培养了大量人才
091型项目培养了彭士禄(核动力)、赵仁恺(总体设计)等领军人物,构成中国核潜艇人才核心。

096型核潜艇(“唐”级)
6.民用技术转化
核潜艇反应堆技术为秦山核电站提供了经验,艇用高强钢研发推动了国产特种钢材产业。
7.加速研发深海探测装备
为满足潜艇深海活动需求,中国加速研发深海探测装备,间接促进“蛟龙号”等深潜器的诞生。

“蛟龙号”深潜器
8.军工管理模式创新
确立“全国大协作”机制,协调20余省份、2000余家单位参与研制,成为重大工程范本。

附: 黄旭华院士基本资料
黄旭华,汉族,广东汕尾人,祖籍广东揭阳。1926年3月12日生,2025年2月6日去世,享年99岁。
黄旭华院士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其基本履历如下:
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8年,黄旭华开始参与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1988年,黄旭华完成核潜艇深潜试验后,退居二线。
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0年,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