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向您介绍一位比她更传奇的中国女神,她就是:吕碧城
1883年,吕碧城出生于安徽旌德。她的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膝下无子,只有四个女儿,个个清丽而聪慧。吕凤岐最为钟爱的就是自己的三女儿吕碧城。
吕碧城5岁那年,有一天随父亲在庭院中散步。吕凤岐有了闲情逸致,吟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忽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对了一句“秋雨打梧桐”。低头一看,竟是自己年仅5岁的小女儿对出来的。吕凤岐惊讶于女儿如此年幼便富有诗情,从此对她更加偏爱,书画之艺倾囊而授。
吕家是书香门第,吕凤岐任职山东学政,家中有三万卷藏书,吕碧城因此得以博览群书,7岁会画山水,12岁便会作词。
当时著名的才子樊增祥读到一首词: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正当樊增祥被这首词中的豪迈之气击节赞赏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首词出自一个12岁的女孩。樊增祥大为震惊!一个12岁的女孩子,竟然写得出“夜雨谈兵,春风说剑”这样的佳句!
然而,不幸已经悄然到来。
1895年,吕碧城刚满13岁,父亲吕凤岐溘然离世。尸骨未寒之际,亲戚竟然趾高气扬地说:“吕家膝下无子,财产房子应该全都归我们!”甚至还把吕碧城的母亲和妹妹幽禁。
吕碧城在京城闻此消息,并未乱了方寸,而是四处求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
几经波折将母亲和姐妹救出。然而还不止于此,9岁那年,吕碧城曾许亲与同乡汪家。岂料汪家得知吕碧城救母一事,居然毁约退婚。“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魄力,
还在京城呼风唤雨,日后恐难管教。”这件事为吕碧城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在她看来,一个女孩子,救自己的家人天经地义,再者,女子难道就该任凭宰割吗?
家庭破落后,吕碧城不得不随母亲远走娘家,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彼时的中国社会,外嫁女子再回娘家,其遭受的白眼和隔阂是极其残酷的。
好在那时母亲严氏思想开明,敏锐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让女儿们出去接受新式教育,鼓励她们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此时,西方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妇女解放亦成潮流,年轻的吕碧城深受影响,越发向往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1903年,吕碧城对舅舅说:“我想去天津城看看。”舅父听了,眉眼一横:“你一个女孩子家,独自一人,四处乱跑,成何体统!”说着又拉出许多旧账来,并不许吕碧城踏出塘沽半步。在新思想冲击下的吕碧城,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对待。第二天便逃离了舅舅家,孤身一人去往天津。
吕碧城分身照,《自救图》,求人不如求己
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佛照旅馆的老板娘,抵达天津后,帮她安顿了住宿。食宿无依时,吕碧城忽然想起,舅父秘书的夫人在《大公报》任职,便写了一封信过去求助。
这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不禁对写信女子的志气和文笔感到惊叹。
英敛之是当时的新派人物,办报宗旨即为“开风气,牖民智。”读罢信件,他觉得,非见见这位奇女子不可。
吕碧城在天津
不久,英敛之前来拜访,问明情由,再看了看她闲来无事的诗作,当即邀她到报馆居住,并聘请她担任报纸编辑。
到《大公报》仅数月,吕碧城便在报端屡刊词作,犹如潜水之龙浮游水面,搅得文坛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同时,她连续撰文宣传女子解放和教育。
英敛之
这些观点一经刊载,立即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而吕碧城诗文中流露出的刚毅、率真,那横刀立马的架势征服了无数读者。以《大公报》为阵地,吕碧城声名鹊起,
同时,英敛之将她引荐给严复、傅增湘等人,带她不断结识知识界的名流,大大开阔了她的思想和眼界。不久后,吕碧城发表《书怀》:
度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忧愿做新民。
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
谁起平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
此诗一出,各方名流相继登门拜访,吕碧城也落落大方,以女儿之身,和男人们交游、唱诗,引起一时盛景,甚至当时有诗称颂:“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不但高声呼号女权,吕碧城还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寻求社会名流的支持,希望兴办女学。英敛之也早有此意,便带着她遍访名士,筹资、选址、建校。1904年9月,
“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先是担任总教习,然后升任学堂监督,即校长一职。当时吕碧城年仅23岁,成为中国近代女性中首位校长,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学校针对数千年中国对女子的身心摧残,提倡让女孩们在“德、智、体”三方面发展。
在此学习的诸多女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杰出的女权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刘清扬、许广平、周道如等。吕碧城也因此被称作,“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北洋女子公学
1904年的5月的一天夜里,吕碧城正在报馆写文章,突然有一人来拜访,原来正是革命家秋瑾,她因吕碧城大力兴女权之事慕名而来。
两人聊了一整夜,秋瑾说:“你我虽都是女儿身,却比男儿刚烈。“她们被世人称为南北二女侠,以自己的方式唤醒女同胞。
秋瑾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无人敢为其收尸,唯有吕碧城设法与人偷尸掩埋。不久后,吕碧城因与秋瑾交往被官方捉拿。原以为自己将难逃死劫,却不想一个对她颇为赏识的男人站了出来,这就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袁克文素来仰慕吕碧城的才华,恰巧抓捕吕碧城的知会公文落在他手中,于是赶紧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袁世凯闻得吕碧城大兴女学一事,亦是深感佩服,叹其才德,遂帮吕碧城脱罪。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袁克文又向父亲建议聘请吕碧城出任女官。
袁克文
吕碧城心想,如果能做大总统的机要秘书,必将一展抱负,提高妇女地位。哪料到袁世凯意欲称帝,吕碧城愤然辞职,再未踏入政界。
随后,吕碧城来到上海从商,与人合作做起了外贸生意,凭借她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远近闻名的义气,让她两三年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女商人。有一次,被尊称为纽约“第二个上帝”的女富豪席帕尔德夫人邀请吕碧城参加晚宴。出发前,朋友着急地提醒吕碧城要怎么做才能迎合对方。吕碧城一脸平静:“你知道么,我比席帕尔德夫人还要富呢。”
一介女流,为了义气去做一些胆大妄为的事,还时常出席一些只有男人的场合,即使做得再好,免不了被人暗地里被人指责不守妇道。但那时吕碧城已经明白:你永远不能期待任何人都理解你,你只需要决定着自己的航向。活得漂亮从来不是给别人看,而是骄傲地活给自己瞧。
吕碧城在巴黎
在那个清一色穿旗袍的年代,她却敢穿一袭孔雀纱裙,头插三根羽毛,舞会、马场的焦点永远在她身上。
她的追求者也众多,有清华教授吴宓,还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面对袁克文的穷追不舍,吕碧城只是笑笑,委婉说道: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在上海滩,住洋房别墅,出入有豪车接送,尽享繁华。财富充裕和精神的独立给了她极大的婚恋选择自由:“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于文学自娱了。”
不因为年龄,不因为门第,而只是想要寻找一位纯粹的精神伴侣。太多人在她耳边叨叨:找个差不多的得了。
每次吕碧城都摆摆手:我始终不理解人穷尽前半生去寻找另一个人,只为了在对方身上得到后半生的安全感,可能是我给自己的安全感也一样多。
吕碧城手札
凭借她的财富与胆识,后来又去了哥伦比亚进修,用文学和艺术充沛自己的心。过了几年,她直接放话:“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面对爱情最好的模样:不依赖、不依靠、不世故,面包我有,爱不将就。
1943年1月,时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去世前将全部财产捐赠于佛寺,只留下一个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鱼吞食。
1929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中国女权的先驱,才华横溢的词人,《大公报》的主笔,袁世凯的秘书,严复的高徒,所有的标签都在吕碧城身上张贴着。她用传奇般的一生告诉世人:
拥有强大的内心
你才能不那么惧怕流言蜚语
不那么惧怕离散与抛弃
无论命运如何对待自己
仍旧能对生活保持着最丰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