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次突袭行动,日寇中枪后倒地装死,我方人员大意不幸牺牲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4-11-29 12:10:35

1938年7月22日,下午,活动在平潮(现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河东一带的地方游击队收到消息,日军士兵西木泉,从西凤桥据点里面溜出来了。

这个消息,让游击队上下全都振奋起来,大伙儿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可以除掉这个家伙的一个好机会了。

提起这个西木泉,平潮当地的老百姓无不摇头。南通沦陷后,日军进占平潮,并在西街头凤尾桥那边筑起了一座炮楼,随后便有一小队日军驻扎于此。

这帮日军士兵,十分骄横,平日里经常四处劫掠、抢夺,祸害四方百姓。特别是这个叫西泉木的日军士兵,拿准了老百姓们怯懦、不敢反抗,便经常单独一个人去平潮东乡冯家园一带,牵牛拉羊,捉猪抓鸡。谁要敢稍稍不悦、表达反抗,就会被他持枪威胁,殴打施暴,老百姓们深受其害,对之无不恨之入骨。

有鉴于此,地方游击队决定锄掉这个西木泉,为民除一大害,然而,可等大伙儿筹备准备动手之时,这个家伙却诡异地躲在据点儿之内不出来了。

最开始,游击队里还担心是因为消息走漏了,这个家伙才躲藏了起来。不过,后经多方打听,这才知道这个西木泉前段时间下楼梯不小心将脚崴了,瘸着腿走路不便,因此才不能出去继续祸害百姓们了。

不过,这也让大伙儿原本计划好的袭杀行动,不得不暂且搁置下来。

这一等,就等了将近一个月。这天下午,才好了些的西木泉便按耐不住,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据点,准备再往乡下劫掠一些老百姓的财物。

然而,他却万万没想到,就在他走后不久,据点不远处的维持会内,匆匆走出了一个人。对方来到一处杂货铺前,借着买东西的由头,将一个小纸条,悄悄地递送到了对面那位地方交通站同志的手中。

西木泉出来了!

当天,地方游击队三组组长朱桂生,接到了上级所安排的袭杀日寇的任务,随后朱桂生便领着四名游击队员,来到了平潮通往冯家园途中的一处路段,众人悄悄埋伏在大路两侧的沟岸草丛之中,将枪张开机头,伏低身子,屏息静待。

夜色静谧,大道之上,只有夜风呜咽而过。

不一会儿,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传来,众人抬头看去,只见西木泉这个跛脚大盗正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

他这脚还没好利索,奈何贪念炙热,便强撑着身子,离开了据点,前往冯家园。只是这一路急行下来,原本有些好转的脚踝,不禁再次开始隐隐作痛,走路也不由地颠簸起来。

西木泉越走越近,渐渐走到了众人埋伏的地点跟前,潜伏在草丛之中的游击队员,各个怒火中烧,屏息凝神,将枪口悄悄地对准了路上行进的西木泉。

人影渐近,已经走进了有效射程之内,朱桂生一手举枪,一手攥成拳头,等到西木泉走近二十来步远的时候,朱桂生猛地一拳狠狠砸地,大喝一声:

“打!”

“砰!砰!砰!”枪声随之响起,西木泉来不及反应,当即中弹倒地,其中一枚子弹打在了西木泉的胸口处,将之打得顿时血流如注。

不过,由于手枪的杀伤力不强,这个西木泉中弹后并没有立即毙命,而是挣扎着向一边爬行而去。巧的是旁边还有一座孤坟,这个西木泉爬到那边后,再也支撑不住,一骨碌滚过去,滚到了坟茔的背后。

枪声过后的夜里,风声呜咽,周遭月色沉沉,没有半点儿其他响声,朱桂生等人手持短枪,对准坟茔处,准备着,一旦对面有任何动静,几人便同时开枪,将对方彻底击毙。

然而,对面却是一片死寂,连个呻吟、呼痛的动静都没有。

“组长?怕是那个鬼子兵已经被咱们给打死了。”一旁的游击队员凑近说道,“这么长时间了,也没一个动静。”

“我看也像。”朱桂生点点头,刚才那个日本兵被几人合击,应该好几枪都打到了对方的身上,对方刚才又拼死爬逃到坟茔附近,重伤加上一番折腾,十有八九是没命了。

“走,去捡捡东西。”朱桂生摆了摆手,随后站起身,准备领着众人一起,去到坟茔那边,搜缴西木泉身上的枪械、挎刀等战利品。

当时,朱桂生和其他游击队员们,都误以为西木泉已经一命呜呼了。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狡猾的鬼子兵,此刻竟然正忍着痛,一声不吭地趴在坟茔堆边的黑影里,憋着一口气,用手拼力地扶住手枪,将枪口对准了刚刚站起身来的朱桂生。

“砰!”一声枪响,朱桂生身体猛地一僵,随即扑倒在地,倒在了血泊当中。

其他游击队员当即向着坟茔方向猛烈开火,几人快步冲至坟茔处,发现西木泉已然断气伏尸。

刚才这个家伙就是攒着最后一口气,在装死伺机准备反咬一口,结果打出了最后一枪之后,便被我方一阵乱枪,彻底打得满身弹孔。

随后,满腔怒火的游击队员,悲痛地背起了组长朱桂生的遗体,同时将西木泉的军装剥下、枪支拿走,还砍下了对方脑袋,带回到了驻地。

当夜,枪声惊起了平潮据点内的日伪军,日伪军准备出动搜查、截击,当地维持会“自卫队员”(我方打入地方的潜伏人员)告急,“游击队过我们村儿,村长让我来报告,游击队大大的,咱们可不敢去!”

当时驻扎在平潮的日军数量不多,惮于游击队的兵力,据点内的日伪军最终选择了放弃追击,一直蜷缩在其中,直到天亮。

而当天众人所缴获的战利品,除了枪支外,其他东西随后被送到石港俞家园,成为了抗日宣传演出的道具。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655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南通文史资料》,王质夫回忆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