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突检现空岗?暗访揭开作风新动向
春寒料峭的周末清晨,梁湖街道办事处大楼里响起了不同寻常的脚步声。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带着工作组逐层推开门扉,在三楼东侧办公室前驻足——门虚掩着,办公电脑屏幕泛着微光,保温杯里的茶水尚有余温,唯独不见工作人员身影。这个看似寻常的周末暗访场景,在长三角地区基层干部群体中引发强烈震动。
一、暗访背后的治理深意在永和镇朱巷村便民服务中心,施惠芳与值班村干部的对话颇具深意。"周末值班如何排班?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否清晰?"这些看似平常的询问,实则暗含对基层治理效能的全面考量。当暗访组随机走进某企业生产车间,与企业主探讨出口订单波动对用工的影响时,现场干部突然意识到:新时代的作风建设早已超越"查岗签到"的浅层监督,正向着服务效能、风险预判、产业振兴等深层领域延伸。
这种"四不两直"的突击检查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已成常态。从新泰市委书记赵永斌深入新汶街道盘活存量资产,到孝义市刘世庆调研乡镇履职清单编制,不同地域的治理实践呈现出惊人共性——领导干部正在重构"办公室政治"的内涵。昔日端坐会议室听取汇报的工作方式,正被"推门检查+现场办公"的复合模式取代。
二、空岗现象折射治理痛点梁湖街道的"空岗事件"绝非孤例。在滨海新区马山街道的暗访中,施惠芳曾目睹这样的场景:便民服务中心的办事指南更新不及时,群众咨询需辗转多个窗口。这些细节暴露出部分基层单位存在"人在岗、心离岗"的形式主义顽疾。值得关注的是,永和镇政府在此次检查中展现的"干部联村台账",通过量化记录驻村干部走访频次、解决问题数量,为破解"假性在岗"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更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在资源配置层面。某街道工作人员坦言:"辖区常住人口12万,在编干部仅83人,人均服务比达1:1446。"人少事多的现实困境,与群众对政务服务"随时办、就近办"的期待形成尖锐矛盾。这种情况下,绍兴推行的"错时办、延时办"机制,通过科学排班将服务时长延长至每日12小时,使办事效率提升37%。
三、作风建设的技术赋能在朱巷村"裘说法"调解室,智能终端实时更新着邻里纠纷调解进度。这个将传统调解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平台,累计化解矛盾隐患216起,调解成功率达92%。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新汶街道通过开发"资产云图"系统,将辖区43处闲置厂房、156亩存量土地纳入数字化管理,半年内盘活低效资产2.3亿元。
技术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倒逼作风转变。当梁湖街道接入"浙里办"智慧督查系统后,干部外出轨迹、事项办理进度实现全程留痕。系统上线三个月,群众投诉量下降64%,事项办结时效提升41%。这种"数据铁笼"与"制度铁规"的双重约束,正在重塑基层政治生态。
四、产业振兴中的作风考验暗访组在朱巷村企业的深度走访,揭示出作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某纺织企业主反映:"去年出口退税延迟两个月,直接导致订单流失。"这个问题在作风整顿专题会上被重点督办,最终促成海关、税务部门建立"白名单"企业通关退税绿色通道,平均办理时长压缩至5个工作日。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永和镇探索的"作风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干部在项目招引、技改指导、政策兑现等环节的表现量化评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直接挂钩。实施首年,全镇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9%,技术合同成交额翻番。这种将作风建设深度嵌入经济工作的创新实践,为破解"躺平式"干部难题提供了范本。
五、治理创新的区域共振观察长三角多个城市的治理创新,能清晰捕捉到作风建设的时代脉动。孝义市推行的"履职清单3.0版",将街道权责事项细化至278条,配套开发"扫码评议"系统,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权重提升至40%。彬州市建立的"平安驿站"网络,整合网格员、调解员、安全员三支队伍,实现安全隐患4小时响应闭环。
这些创新实践的共同特征,是将作风建设从"问题导向"转向"效能导向"。绍兴某街道干部感慨:"现在考核不再盯着是否迟到早退,而是看解决了多少企业用工难题、化解了多少征地矛盾。"这种转变催生出"驻企服务员""项目政委"等新角色,干部们带着政策汇编和技术专家走车间、下田头成为新常态。
春潮涌动的长三角大地上,作风建设正在经历从形式到实质的深刻嬗变。当市委书记推开的不只是办公室的门,更是封闭僵化的治理思维;当暗访检查关注的不仅是人员在岗,更是服务效能时,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然触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从"查岗记"到"效能簿",从"问题清单"到"创新榜单",新时代的作风建设正在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作风建设/暗访检查/值班值守/基层治理/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