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军队漫长的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生活用度由公家全包。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待遇区分不是很明确,有时军级相同的两人,待遇却有明显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开始实行工资制,根据行政级别划分为24级,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24级工资制。
其具体的实行标准请看下图:
有了24级工资制之后,人民军队中对职位的提拔也有了一个明确而又标准的流程,一般都是根据这24级逐级提拔。
但是,有一位同志却罕见地被连升6级,从15级的副团级直接被提拔到9级的副军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同志又拥有怎样过人的履历呢?
一、突接任命,连升六级
1975年的一天,正担任第54军160师478团副团长的王英洲突然接到了来自军委的委任书,他被任命为第54军副军长。
这么大的提拔跨度,王英洲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令他对此有了非常大的怀疑,会不会是搞错了?
带着疑惑,王英洲前往了军部报到。
军部的领导在看过任命书之后,便开始为他办理交接手续。
王英洲也顺势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很快他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二、军队年轻化的需要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为邓小平随后主持国务院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四届人大闭幕之后,周总理的病情突然加重,邓小平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并且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军队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与后盾,成为了整顿当中的重中之重。
邓小平认为,军队干部的任用,必须向着年轻化的道路发展,对于有军功、有资历的年轻人要大胆提拔,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在老一辈干部老去之后,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英洲被提拔到了第54军副军长的位置上。
然而,即便如此,在人民军队之中如此提拔的情况也是闻所未闻,除了年轻化的需要之外,王英洲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三、作战英勇的王英洲
王英洲是河南叶县人,出生于1939年,他的成长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崛起与壮大,因此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位光荣的军人。
1956年12月,17岁的王英洲终于获得参军入伍的机会,加入了第54军。
当时,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刚刚散去,但是美帝的爪牙却依然于“三八线”上虎视眈眈。
为了防止美帝和南朝鲜撕毁停战协议,再次兴兵犯境,第54军在“三八线”上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应对有可能发生的战争,17岁的王英洲也被派遣到了前线,负责守卫工作。
1958年,经过在朝鲜两年的磨砺,王英洲被升为侦察连连长,随军回国。
1959年3月,西藏反动集团与外部势力相勾结,大举煽动叛乱分子与中央对抗,破坏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为了消灭割据于西藏的反动势力,保护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第54军奉命入西藏平叛。
1960年,王英洲所率领的侦察连在一次侦察行动中,被1000多人的叛军部队包围。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王英洲临危不惧,他指挥战士们很快就找到了一座寺庙据守。
王英洲率部依托着地形优势,跟叛军相持7天7夜,打退了敌人几十进攻,终于等到了援军的到来,最终将叛军全部歼灭。
在经历了这次战斗之后,上级深深地肯定了王英洲的指战能力,想将他从侦察连调到战斗部队,但是由于没有连长的空缺,便询问他是否愿意降职担任排长。
王英洲早就期盼着自己能更加贴近前线,成为一位冲锋在前的战士,于是他欣然答应了这次降职,担任了160师478团3营2连3排排长。
也是从这时开始,领导们便将王英洲作为了指战员的优秀苗子培养。
1962年,中印边境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第54军再次奉命前去剿灭敌军。
在一次行动中,2连与印军两个营正面相遇,在人数差距巨大的情况下,1排与2排的排长相继牺牲,副连长身负重伤,连长只好率领部队依托地形坚守待援,然而一直到了晚上救援却还未到来。
就在这危急关头,王英洲主动请缨,他建议自己带领一小队迂回到敌后,端掉敌人的指挥部,然后连长再带全连冲锋,必定一战而胜!
连长观察了一下附近的地形,在敌人的两侧都有密林掩护,可以发动奇袭,于是同意了这一意见。
当晚,王英洲率队摸黑进入树林,神不知鬼不觉摸进了印军的营地。
王英洲看见其中一个帐篷附近有警卫巡逻,里面还有灯光与人影,应该正在开会,断定那里就是指挥部。
于是,他果断将队伍分成两队,一队负责解决警卫,自己亲率另一队,直击敌人的指挥所。
在王英洲的率领下,他们轻松地端掉了敌人的指挥部,将正在开会的两个营长击毙,之后向连长发出了信号。
连长收到信号后,率领全连突击,没有了指挥的印军虽然人多,却变成无头苍蝇,只知道逃跑,最终被我军歼灭。
这次战斗,王英洲荣立三等功,之后升任副连长。
四、为救战友,失去右手
王英洲作战有勇有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领导们也非常关注他。
在对印作战结束之后,他又被升为了连长。
本来,他可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走下去,但是不幸的意外发生了。
1964年11月,第54军组织实弹演习,在演习过程中,王英洲身边的一位战士不小心引燃了一个炸药包。
这个炸药包附近都是武器装备,一旦爆炸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王英洲见状一边推开战友,一边拿起炸药包往外扔。然而速度还是慢了一步,炸药在空中爆炸,王英洲没有机会躲闪,被炸掉了右手。
在军队当中,一旦战士受到这样的重伤,基本上就只能选择退役。
但是,坚强的王英洲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热爱的队伍。
于是,在住院仅仅6天之后,他就办了出院手续。
他一边积极给党委写信,要求继续留在军队,一边开始了艰难的恢复训练。
虽然他失去了右手,但是他没有失去作为军人的骨气,在经过了2个月的训练之后,他竟然奇迹般地达到了军人的标准。
党委被他顽强的意志所打动,并且深感他人才难得,于是答应了他留队的请求。
五、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在获得留队的许可之后,王英洲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绝对不愿意拖队伍的后腿。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怎样的任务,王英洲都冲在最前面,丝毫没有受到失去手掌的影响。
很快他的事迹就在军中流传开来,成为了第54军有名的英雄模范,他所做的这一切也都被领导看在眼里。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王英洲一步一个脚印,从连长一直升到了副团长。
直到1975年,邓小平发出了军队年轻化的指示,王英洲作为被第54军长期培养的人才与英模很快进入了领导们的考虑名单中,最终经过大家的讨论,王英洲被任命为第54军副军长。
这一切看上去在意料之外,其实是在情理之中。
王英洲在任上一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王英洲更是主动请缨,率军出征,在他的指挥下,第54军一举击溃了来犯之敌。
1985年,王英洲调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王英洲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也是我军实行新军衔制后唯一一位独臂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