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上午10点,约50名乌克兰公民聚集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门前,手持中英双语标语,高喊“中国是和平希望”“救救我们的孩子”,持续抗议超过2小时。路透社现场记者记录显示,这是自2024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同类事件,参与人数较以往增加5倍。

美国警方在使馆外围拉起警戒线,但未采取驱散行动。对比2024年“黑命贵”抗议中警方15分钟快速清场的记录,此次处置延迟达3小时。《华盛顿邮报》评论称,美方冷处理态度疑似默许抗议,意图将中国卷入俄乌冲突泥潭。
首先来看中美态度“温差”,就在抗议发生前3天,特朗普政府于3月3日宣布两项关键决策:暂停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14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拦截波兰境内待运送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终止24万乌克兰难民的“临时保护身份”,要求其在60天内离境。乌克兰国防部3月6日紧急声明称,该国防空导弹库存仅剩3周用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务部3月6日与乌克兰签署《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议定书》,开放500万吨小麦进口配额,覆盖乌克兰2025年预计小麦产量的20%。协议签署现场,乌农业部长科瓦利表示:“中国采购让20万黑海渔民家庭获得救命钱。”一名乌克兰农民在接受BBC采访时哽咽:“卖粮的钱能买胰岛素,我的孩子才能活下去。”
值得关注的是,抗议者未选择乌克兰基辅的中国使馆,反而横跨大洋向驻美使馆求助。分析认为,此举意在利用华盛顿的全球媒体聚焦效应,同时向中美两国施压。

再来深挖幕后动机,细心的观察者发现,抗议者使用的蓝黄双色标语牌全部采用Arial字体,与乌克兰外交部官网公告版式高度一致。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3月7日发布报告指出,此次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中,至少3人曾参与乌政府筹办的“国际声援乌克兰”官方活动。
俄罗斯驻华使馆3月6日发表声明,强调“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俄乌事务”,被外界解读为对中国的间接警告。与此同时,美国白宫发言人3月7日公开喊话:“中国应劝说俄罗斯立即停火”,试图将调停责任转嫁中方。中国外交部3月6日回应称:“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反对将乌克兰危机政治化。”这份声明与3月2日宣布接收2000名乌克兰留学生的教育政策,共同勾勒出中国“不选边站队,但力促和平”的路线。

中国如何破解“全球治理陷阱”?此次事件暴露出俄乌冲突背后的深层矛盾——全球治理体系失能。美国《外交事务》杂志3月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俄乌冲突的12项决议中,仅有4项达成共识,且均为人道主义援助等“非核心议题”。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布鲁金斯学会3月5日报告指出,若中国成功斡旋俄乌和谈,将实质性提升其“全球安全架构制定者”地位;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同时得罪美俄两大国。

目前中国的策略清晰可见:一是经济牌:通过农业合作与人道援助维系对乌关系,2025年对乌粮食进口量较2024年增长18%;二是外交牌:联合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组建“和平之友”小组,打破美西方垄断话语权;三是舆论牌:拒绝西方“非黑即白”叙事,主张“各国安全不可分割”,这一立场在发展中国家支持率达67%。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试图将中国拖入“调停者困境”。五角大楼3月4日泄密文件显示,美方评估“中国介入调停的成功率不足30%”,却仍鼓动乌克兰向中国求援,其真实目的是让中国分担冲突长期化的责任。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博弈中的小国往往沦为牺牲品。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以前接受《卫报》采访时坦言:“我们高估了西方的承诺,却低估了战争的代价。”这句话或许解释了为何绝望的民众选择向中国驻美使馆求助——在他们眼中,北京已是混沌世界里的最后一盏灯。
话题互动你认为中国应该加大调停力度,还是坚持“只促和不站队”?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印度、巴西才是最合适的调停者,如果没调停好,同时得罪美俄乌不是好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