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杜聿明这一手够狠:只有拿黄维的十二兵团当垫背,我和邱清泉李弥才能逃掉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7-24 13:15:44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黄维跟杜聿明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但也不是很融洽。黄维一门心思研究“永动机”,管理所想派杜聿明和方靖给他当助手,结果黄维对“老长官”和七十九军军长一通冷嘲热讽:“杜聿明好歹当过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曾经钻在坦克车下面用榔头敲敲打打,只可惜技术太差,充其量二级钳工而已。至于方靖,他一无技能,二无体力,就是想当打铁匠,也需要从拉风箱开始。”

淮海战役黄维被俘时是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在建制上属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线总指挥杜聿明算他的“顶头上司”,一向以“忠义”自诩的黄维,为什么对这位比自己小九个月的长官杜聿明如此不客气?

黄维生于1904年2月28日,杜聿明生于1904年11月28日,两人都是黄埔一期生,但是很明显,杜聿明比黄维升迁得快,也更受老蒋信重。于是在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是黄维不折不扣的长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聿明一句话,就可能决定黄维的胜败生死——在真实的历史中,黄维确实几乎被杜聿明抛弃了,这可能也是黄维不很待见杜聿明的主要原因。

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说,他的第十二兵团原本不属于“徐州剿总”,而且是新组建的,跟杜聿明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他属于白崇禧派往徐州的“援军”:“十月中下旬,白崇禧以第十二兵团(在第三兵团配合下)由驻马店附近地区出发,向泌阳、唐河、南阳间进行扫荡。但是该方面的解放军都转移了,兵团一无所获,不得已于十月底回师驻马店附近,于十一月四日、五日在该地区集结完毕。甫到达驻马店附近,即奉命向徐州进发,并奉严令‘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

黄维属于陈诚的“土木系”,桂系的白崇禧自然不会把他当成自己人,杜聿明对这位黄埔一期同学也没啥感情,他在《淮海战役始末》一文中毫不掩饰自己当年的想法:“万一到淮河附近打不动时,只有牺牲黄兵团,救出徐州各部队。”

黄维在淮海战场的处境,跟在功德林差不多,几乎是四邻不靠孤家寡人,而杜聿明也是一肚子苦水,他抛弃黄维,可能也是无奈之举。

杜聿明原本就不想去徐州“剿总”当什么副司令官,因为他知道老蒋这是在给刘峙找苦力和背锅者:刘峙是老蒋心腹爱将,打赢了功劳归刘峙,打输了,就需要杜聿明出来顶缸。

杜聿明还没到徐州,就知道老蒋必输无疑:“自徐州到蚌埠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两个军,几乎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据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

杜聿明把徐州当成一个“刑场”,知道自己去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 于是想了一条妙计:让妻子曹秀清连夜从上海赶到南京,明天由她出来打掩护,就说杜聿明腰腿疼得不能起床,不能去徐州。

结果杜聿明等了一天,也没见妻子到来,就问:“秀清什么时候可以到?”

杜子丰一句“三嫂说她不来”,让杜聿明如坠冰窖:“我觉得又失望又难过,坐着胡思乱想,不知如何摆脱这一厄运。”

杜聿明命中犯“黄”,他到徐州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营救被围在碾庄圩的黄百韬第七兵团, “营救计划”自然是“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制定的,老蒋十分认可的计划,却吓得杜聿明浑身冒冷汗:“我心中忐忑不安,觉得上了蒋的当,并认为蒋、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我想质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报告的这一案,觉得争亦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蒋的宠信。”

杜聿明承认自己到徐州市盲人骑瞎马两眼一抹黑:“剿总”总司令刘峙、参谋长李树正对解放军的作战企图并无全面分析判断,情报机构腐朽无能,只会拿自己前线部队的战报当情报敷衍了事,而一线部队的“长官”们总是夸大敌情谎报战功,最后连刘峙和杜聿明也依样画葫芦,说假话忽悠老蒋。

刘峙和杜聿明“摸黑指挥”,也坑了黄维:黄维在涡阳、蒙城一线被二野主力打得寸步难行,而情报部门的的情报则说那一带根本就没有任何一支解放军野战军于是“刘峙及其参谋长每天骂黄维行动迟缓,按兵不进。”

黄维、宋希濂等正规军被俘将领即使进了战犯管理所,也一直对特务出身的徐远举周养浩横眉立目,徐远举和周养浩惹不起宋希濂,可没少给黄维下绊子。

黄维被刘峙骂得头顶冒烟,自然也不会不恨杜聿明,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黄维当时不知道,但看了杜聿明的回忆录,应该什么都明白了:在淮海战役中,我的第十二兵团就是弃子、炮灰,只为你们狼狈而逃垫背的!

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刘峙跟杜聿明商量,要放弃徐州向西逃跑,如果这时候杜聿明肯跑,还是跑得掉的,但是杜聿明还想再利用黄维一下:“目前还未到考虑这一方案的时候。如果能集中兵力,再调五个军加到李延年兵团,协同黄维兵团南北夹攻,打通津浦路这一段,是上策;其次是将徐州三十万兵力与黄维兵团协同一致,安全撤到淮河两岸,亦不失为中策。”

杜聿明的上中两策,都是让黄维当主力,然后再从老蒋那里要五个军来支援,结果黄维毫不出人意外被围在了双堆集。

杜聿明一边告诉黄维“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对你下命令的,请你照令实施好了”,一边跟顾祝同说了实话:“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兵团之围。”

写到这里,杜聿明用了一个括号解释:“(实际上是万一到淮河附近打不动时只有牺牲黄兵团,救出徐州各部队。)”

杜聿明说话还是很有分寸的,他的“万一”其实是“一万”,也就是黄维没救了,十二兵团最后的作用,就是拖住一部分解放军主力,等解放军吃掉黄维,徐州的“剿总”大员们就可以顺利逃跑了。

杜聿明想用黄维当垫背,顾祝同也同意了,但是我们的高级潜伏人员郭汝瑰又岂能让杜聿明逃掉?他在老蒋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上指着“敌我态势图”,部署着新的作战计划:解放军已经在南北两面构筑了坚固的纵深工事,徐蚌各兵团想打开一条通路,旷日持久徒增伤亡,也不可能与黄维兵团会师,你们还是先于李延年汇合,然后去双堆集解救黄维。

按照老蒋和郭汝瑰的计划,杜聿明只有救出黄维才可以撤退,气得杜聿明鼻子都歪了,这时候也顾不上考虑顾祝同和老蒋的面子,直接向郭汝瑰开炮:“在这样河流错综的湖沼地带,大兵团如何运动,你考虑没有?”

郭汝瑰做了那么多年“战略规划”,不管是陈诚顾祝同还是老蒋都十分认可,他想驳倒杜聿明并不困难,所以老蒋跟杜聿明开小会的时候允许杜聿明便宜行事,但是杜聿明一回到徐州,老蒋的电报就跟着来了,电报的内容,当然是命令杜聿明按郭汝瑰的计划执行。

杜聿明子啊回忆录中既骂老蒋也骂郭汝瑰:“我接到这一电令后,又感到蒋所以变更决心,是被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意见所左右的,很后悔我在二十八日对蒋未说明我对郭汝瑰的看法(杜一直认为郭是地下党),弄到现在老头子听郭的摆布,已陷全军于覆没的危险之中。”

1948年12月16日,黄维已经被俘,但杜聿明居然还不知道,可见当年的蒋军情报系统和保密局特务有多无能。

杜聿明正在焦头烂额四处乱撞的时候,逃到蚌埠的刘峙给他打来电报,说“黄维兵团昨晚突围,李延年兵团撤回淮河南岸”,杜聿明居然还十分遗憾:“我接到这个电报后,心中完全凉了,觉得蒋的指挥简直糟糕透了,为什么不令双方同时突围,那样还有一线生机,反而顾小失大,只顾黄维不顾邱清泉李弥这两个兵团,现在黄维一突围,解放军全部加到这里,还有什么办法呢?”

杜聿明为什么会这样想,笔者不敢妄议,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一定知道,黄维好像跟杜聿明早就有些过节:杜聿明远征军赴缅作战回来,负责清点损失的就是时任五十四军军长的黄维,两人在宴会上闹得很不愉快。

黄维不给杜聿明面子,在淮海战场又成了杜聿明的部下,两人能否捐弃前嫌,读者诸君自有公论,咱们今天最后的问题,是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为什么杜聿明和王耀武、沈醉等人都能相处融洽,黄维怎么成了孤家寡人?

2 阅读:702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