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13岁,读初中一年级,却闹着不去学校,甚至跟我们拿刀相逼!
从他上学开始,我们就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通过学业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对儿子的管教很严格,要求也很高。低年级时,儿子还算听话,我让干什么都会干。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最近一年,可能是到了初中,进入了青春期,他变得叛逆起来。母子俩的关系,经常因为学习而变得剑拔弩张。
我顶嘴的模样,就控制不了情绪。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一定要把儿子打服为止。没想到,等假期过完,熬到开学时,儿子却开始不肯上学了。他总是说自己肚子疼,胃疼,各种不舒服。我觉得他就是不想上学,找借口,所
以每天都拉着他起来。他不起,我就拖着他下床,拽下楼,送到校门口。就这样拉扯了一个礼拜,儿子的情况一点没有改善。他的厌学情绪更加严重,跟我对抗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里暗暗发狠——耗吧,看谁能耗的过谁!想不上学,不可能!可儿子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我不得不改变了想法。一天早上,我又去拽儿子起床,一边骂他时,他突然冲出房间,跑到了厨房,拿起菜刀对我喊:“你要是再逼
我,我就给自己一下!”儿子的话让我恐惧到了极点!不敢想象,一个冲动的孩子,下一步会怎么选。我哭了,全身发软,向他保证再也不逼他上学了。
急得不行,却又无计可施。我真想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也是被逼到了绝路上,我
才开始去反思,去学习、去调整,才慢慢发现,儿子厌学、抗拒学校,其实跟我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为重视教育,对孩子要求很高,儿子的学习体验都是痛苦而充满压力的。大多数孩子都爱玩,很少积极主动学习。所以
每次他拖拉磨蹭,迟迟不完成作业时,我都会催促责骂。小的时候,儿子常常被我吼哭。平时沟通交流,也是围着学习转,一般都是问他今天学到了什么,考试怎么样,快点去写作业。催他作业,学习,睡觉,上学。
学,考试,写作业,那种被批评,被责骂的负面情绪就会涌上来。他渴望我的支持和理解,但我给他的只有施压和批判。就这样,儿子内心对学习和抗拒和抵触越来越多,又无处发泄,无法解决。最终,他不堪重负,干脆破
罐子破摔,不去上学了。归根结底,是我一直采用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没有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在日
积月累中压垮了他。原来,我以为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成了伤害他最直接的毒药。想要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就要双管齐下,先改变自己严格逼迫的教育方式;再给孩子赋能,引导孩子重新塑造学习自信。
家庭“生病”。想让孩子真正好起来,不再厌学,回到学校,家长应该先从自己和教育方式上入手,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不足,应该做出什么改变。也只有这样,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为此,我不再用严
格的标准去要求儿子,而是如他所是,把生命的节奏还给他。先给他一个自由的家庭空间,让他松弛下来,减轻压力和心理负担。
氛围里,放松下来;才有能量,去聚焦当下。儿子很快就注意到了我的变化。因为我不再试探性的催他上学了,也不再用急切审视的目光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了。每天就是给他做好饭,给他需要的支持,儿子的戒备心理也渐渐
放松下来。我着急上班,他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你别扔垃圾了,一会我下去倒。他也开始愿意跟我呆在一起,因为过去那种无时无刻的压力和指责没有了。亲子关系,就这样变得日渐亲密起来。
里,不断自我否定。只有帮孩子找回成就感,价值感,他才能建立自信,从而找回内在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把孩子的长处和优势放大,去肯定、鼓励他展现出来的特质。有一次我过生日,儿子偷偷准备了一本画册,里面
每一页都用心写满了对我的感谢,还贴上了我们出行的照片。我看到时,其实内心是很感动的。可是当我知道,儿子花费了3个晚上之后,忍不住说他:你的用心妈妈知道了,但是,妈妈不需要你的感谢,你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你做这个,得浪费多少时间啊,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我最开心。
结果把儿子给气的大哭。
的价值。儿子虽然不去上学,但他除了玩手机,打游戏,并没有其他过分的举动。作息比较规律,也会按时吃饭。这一点就可以鼓励,我对他说:儿子,你虽然在家没去上学,但是没有黑白颠倒,玩手机也相对节制;虽然你的心情没那么好,但能看出你内心还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妈妈其实很欣慰的!
儿子玩游戏,会自己写攻略,记录怎么才能打赢。我无意中看到他记录的通关路线图后,也找到了表达肯定的点:你太厉害了吧,哪怕不会玩游戏的人,看你写的攻略都能上手了。真是不能小看现在的少年呀,优秀!
儿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开始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他的经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认可和赏识,是对他们最可贵的财富。通过不断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不仅能收到良性的正反馈,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自我价值
的判断。他们会逐渐明白,原来在除了学习,我还有其他方面可以被看见,被认可,不是成绩不好,我就一无是处。这对孩子自信心和成就感的获得,有着关键的作用,他在我们面前才能抬得起头,才能昂首挺胸的做自己!
学习,其实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我们获得社会资源的一种途径!就像游戏里一样,这就是游戏规则,我们也要遵守。
经历了这次有惊无险的风波,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家长,犯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采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带着自己成长的痕迹。但关键在于,当孩子出现问题后,我们能否将审视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去反思并积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