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一纸公报引发广泛关注:全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坐拥长三角黄金区位、经济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二的发达省份,首次遭遇人口零增长
数字背后,一场关乎区域竞争力的深刻变革正在涌动。

时间回溯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2020年间江苏年均新增60万常住人口的成绩单尚属亮眼
但细究数据会发现,这个增速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已显疲态——同期广东年均新增217万人,浙江年均新增101万人,江苏的追赶者姿态愈发明显。
转折发生在2021年,当年度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敲响"内生增长失速"的警钟
此后三年间,全省人口出生率从5.8‰逐年滑落至2024年的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2%。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突破18.7%,0-14岁少儿人口占比降至13.02%,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底部收缩、顶部扩张"的倒金字塔形态。
"江苏正在经历双重人口危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教授分析,"计划生育时期严格的生育管控形成了特殊代际断层,叠加长三角地区普遍存在的高养育成本,导致人口自然修复能力持续弱化。"

当内生增长引擎熄火,人口机械增长成为关键变量,2024年江苏21.3万的人口净流入量,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显得尤为尴尬:浙江以45.4万净流入量遥遥领先,连曾经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也实现了15.7万人的净流入。更值得警惕的是,南京对皖北地区的"人口虹吸效应"正在减弱。
在合肥滨湖新区,28岁的张磊刚刚退掉南京江宁区的出租屋。"同样做新能源汽车研发,合肥企业给的安家补贴够付首付,南京房租却占去工资三分之一。"

他的选择折射出区域竞争的新态势,统计显示,皖籍在苏务工人员从2010年高峰期的368万降至2024年的308万,年均减少6万人。
这种人口流动的转向,与两地产业能级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合肥依托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巨头,三年新增就业岗位12.8万个;南京虽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但南钢、扬子石化等传统企业仍贡献着主城区46%的规上工业产值
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人口吸引力上——2020-2024年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63.2万,南京仅增加22.7万。

在苏州工业园区某外企任高管的李伟观察到微妙变化:"十年前产线工人主要来自苏北、安徽,现在越南籍劳务人员占比已超15%。"
这个细节揭示出江苏人口问题的深层矛盾: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机器换人",与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形成的岗位缺口并存。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突破48%

但细剖产业结构,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领域占主导,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劳动密集型新业态发展滞后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江苏入围企业较三年前减少3家,浙江反而增加10家,两省头部民企数量差距从4家扩大至17家。
"我们不缺'顶天立地'的国企,但'铺天盖地'的民企还不够。"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宇新指出,"阿里巴巴带动杭州形成百万级电商就业生态,这种乘数效应正是江苏需要的。"
数据显示,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28万,而南京"软件谷"相关从业者不足30万。

面对人口增长困局,江苏各级政府的应对不可谓不积极,南京2023年推出"宁聚计划",给予硕士以上人才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人才薪酬补贴,对重点产业博士给予15%薪资补助。但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收效却不及预期。
在无锡某芯片企业工作的刘洋算过一笔账:"南京的购房补贴需要绑定十年服务期,期间离职要退还补贴。相比之下,成都的'蓉漂计划'允许补贴资金用于创业,政策弹性更大。"
这种对比暴露出江苏人才政策的共性短板——重物质激励轻生态营造,重引进轻培育,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

更深层的矛盾体现在政策协同性上,当南京降低落户门槛吸引外来人口时,苏北某市仍在执行"合法稳定住所满5年"的落户限制;当苏州工业园区试行弹性工作制,苏中某经开区仍要求企业提供员工社保满三年证明才能申请人才公寓
省级统筹的缺失,导致人口政策呈现"碎片化"特征。
"江苏需要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库。"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鸿雁建议,"通过动态监测13个设区市的人口流动、岗位需求、政策效果,才能实现精准施策。"

在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理想汽车生产基地的投产带来转机
这个占地2000亩的超级工厂,不仅吸纳了1.2万名本地工人,更带动周边形成48家配套企业集群。"我们车间技术员月薪过万,还能享受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来自盐城的90后技工王浩说。这种"产业-人才"正循环,正在江苏多个战略新兴领域显现。
生物医药产业给出另一个解题样本,苏州"中国药谷"通过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三三制"合伙模式,三年间孵化出23家独角兽企业。

"我们给科学家保留51%决策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的实践,破解了科研人才"不敢下海"的顾虑
目前,该产业集群已集聚高层次人才3800余人,其中海外归国人员占比达43%。
这些探索揭示出破局的关键路径:将人口战略深度融入产业升级,通过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人才黏性
2024年江苏战新产业人才需求指数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缺口达38万,而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同比下降12%。

人口零增长警报拉响之际,四川的追赶脚步渐行渐近,这个西部大省凭借产业转移承接,2024年实现21.3万人口净流入,与江苏持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四川0-14岁人口占比达16.8%,人口年龄结构较江苏年轻3.8个百分点。
"人口竞赛本质是经济活力的比拼。"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明礼分析,"江苏需要警惕东北化陷阱——当经济增速放缓叠加人口流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警示并非危言耸听:沈阳、长春等东北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已连续五年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消费市场萎缩、财政压力加剧等问题。
面对挑战,江苏正在构建新的人口治理体系,2025年初实施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22条",首次打破南京、苏州的积分落户限制;"苏北人才飞地计划"在沪杭设立6个创新中心,探索"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江苏"的柔性引才模式
更具突破性的是,省级财政设立100亿元人口长期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婴幼儿照护、银发人力资源开发等薄弱环节。

在无锡市新吴区,全国首个"全龄友好社区"试点初现成效,这个容纳1.2万常住人口的社区,既配备智能化托育中心,又建有银龄人才工作站,还开辟了青年创客共享空间。
"我们要让每个年龄群体都能找到价值支点。"社区党委书记周敏介绍,试点半年后,社区生育率回升至7.8‰,60岁以上居民再就业率达31%。
这些探索昭示着人口治理的新思维: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从短期政策刺激转向长效机制建设。当江苏把"人口红利"重新定义为"人才红利+健康红利+制度红利",这场静悄悄的人口保卫战,或许正在孕育新的突围路径。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节点回望,江苏的人口零增长不应被简单视为危机,而应理解为经济转型期的必然阵痛

这座承载着全国6.3%经济总量的工业巨人,正在经历发展逻辑的深刻重构——当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优势减弱,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人才红利,通过产业变革创造新就业空间,通过区域协同重塑人口格局,或许正是破解人口困局的"金钥匙"
这场转型的成败,不仅关乎8500万江苏人的未来,更将为全国经济大省应对人口结构化挑战提供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