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封杀三所大陆高校学历,朱立伦质疑

映容看军事 2025-02-22 05:22:18

文︱谢志传

近期,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郑英耀的言论再次掀起了两岸关系中的一阵波澜。郑英耀宣布,台湾地区大学将禁止与大陆相关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且未来将不再采认这些大陆高校的学历。此举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反响,尤其是在学术领域,台当局的这一政策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对台湾的教育、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又将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

从郑英耀的表态来看,台当局此举毫无疑问是对大陆教育的全面封杀,目的明确,即彻底切断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剧两岸对立。如今,甚至连大陆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一流高校的学历都不再被台湾承认。对于台生赴陆求学的路径,台当局似乎已经画下了禁止线,台湾与大陆的学术桥梁正被一根无形的隔离墙悄然竖起。

然而,台当局的这一举动,无疑会对台湾的教育体系与未来人才的培养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要“中研院”院士陈培哲的批评十分犀利,指出学术问题应当以学术标准为基准,而不是以政治色彩为判断依据。尤其是像暨南大学这样的“双一流”高校,学术实力在大陆乃至全球都有广泛认可。陈培哲坦言,台湾不应以自身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而应从全球的视角审视学术。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学校隶属哪一方,而是在于其学术水平如何。

然而,民进党当局却显然早已不顾学术本身的价值。对于暨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民进党官员却轻率地把它贴上“统战学校”的标签,彻底把学术和政治混淆在一起。傅崐萁在接受采访时愤怒批评,民进党用行政机器强行“抹红”大陆高校,不仅无视其学术成就,还通过媒体推波助澜,将这些学校的声誉彻底贬低。面对台湾台积电的危机,台当局依然沉溺于党派之争,放任两岸关系恶化,扭曲了台湾社会应有的文化氛围与教育方向。

如此做法不仅令人失望,更是对台湾未来的背离。台湾当局选择放弃正常的两岸学术交流,不仅让台湾的学术环境陷入孤立,更有可能导致台湾的科研、文化与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如果这种政策得以持续,台湾高校如何能够与全球顶尖学府保持接轨?而作为学生的台生,又该如何在两岸教育交流的萎缩中找到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发展机会?

台当局对于两岸学术交流的封锁,实际上是在切断台湾与世界的联系。朱立伦指出,民进党通过行政命令全面封锁两岸学术交流,无疑是将台湾社会推向对抗的边缘。与世界保持开放合作的精神应当是一个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而非局限于固守狭隘的政治立场。台湾的学生为何不能赴大陆求学,享受更为多元的教育资源?而大陆的学生又为何不能来台交流,拓宽自己的人生路径?

倘若民进党当局一味以政治为先,彻底忽视学术和教育的普遍价值,台湾的教育发展恐将陷入严重的闭塞。对于台湾未来的年轻一代而言,这种封闭政策无异于剥夺他们接触更大世界的机会。现代教育的发展,向来是建立在开放与包容的基础上的。而台当局的这一系列政策,却是对两岸学术交流的重大倒退。

然而,民进党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却充满了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烙印。从封杀两岸高校交流,到对陆生来台的严格限制,台当局无疑是在用政治操作手段剥夺台湾民众应有的学术自由。而他们以“维护台湾安全”为由,试图掩盖这一切的真正意图,实则是利用教育这项社会基础事业来加深两岸对立、制造政治氛围的敌意,进而为民进党的党派斗争谋取政治利益。

对于这一点,朱立伦的批评犀利入骨。他直言,民进党若要全面标签化,干脆直接宣布所有大陆学校“统统不合法”算了。否则,若陆生来台就成为问题,是否也应全面禁止台生赴大陆学习?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显然并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民进党此举不过是将两岸问题政治化,把学术、教育和文化发展绑上了政治战车,走的是一条充满狭隘、敌对的道路。

而这条路,不仅会削弱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也让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台湾社会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岸的教育交流,本应是文化共识的桥梁,应该是连接两岸民心的纽带。然而,民进党在这种扭曲的政治操作下,正在将这一桥梁一点点拆解成一座深深的鸿沟。

台湾社会应当警觉,民进党所推动的这套“封锁”政策,可能会给台湾的学术自由、文化传承以及国际视野带来巨大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未来会深刻地影响到每一个台湾人的发展与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台湾的未来。

0 阅读:0

映容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