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名义上是从一品,但与尚书比起来,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差距

夜婉阅览过去 2025-04-09 14:06:46

清代的总督,一身朝服挂着“从一品”的顶级官阶,手握军政大权,地方上几乎无人敢违。但真要细掰开来看,这位风光无限的封疆大吏,跟朝廷里的尚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别看总督出门前呼后拥,头衔里加着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真正的编制,却只是正二品。

到了生死关头,差距就更明显了——尚书能进贤良祠、得皇帝赐谥,总督却连礼部都懒得请示。

光看官服帽翅不算真,背后的门槛在哪,得一件一件说清楚。

总督的“从一品”到底是怎么来的?

清代官制,九品十八级,其中从一品是仅次于正一品的大员,看起来已经是仕途的顶端。但这个“从一品”,并不是谁说是谁,而是写进会典、落在档案、用在朝章中的“实编制”。

表面上,总督挂着从一品的帽子,实则还是正二品出身。这一点,翻一翻《大清会典》便一目了然。

嘉庆年间的会典明确写道:从一品的官职包括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而总督被列在了正二品那一档,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并列。

那为何人们常把总督也叫作“一品大员”?关键在于“加衔”。

加衔是清代官制里一种常见安排。很多总督出任地方时,会附加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衔头,这些都是从一品级别。看上去官阶上升了,但实际上只是“挂名享受”,并不改变原本正二品的身份。

等于是穿上了一品的衣服,但户口本上还是写着正二品。

有的人是名实相符,比如收复新疆后的左宗棠,被正式授为东阁大学士,那就是货真价实的正一品。而大多数总督,只是拥有尚书衔,并未实际担任尚书职。

这其中差的,就是一道“实授”与“加衔”的门槛。

这种安排看似复杂,其实体现了清廷对官阶的严格管理。名可以加,实不能乱。尤其是涉及中枢系统的职位,如六部尚书、大学士,那必须要皇帝亲授才能算数。

死后能不能进贤良祠,是另一个分界线

清朝对于高级文臣的身后评价非常讲究,除了正常的赐谥以外,最受人看重的荣誉之一就是入祀贤良祠。

贤良祠是清廷设在京师的“文臣功德祠”,建立在雍正八年,专门祭祀那些“秉公执法、勤政有功”的官员。被选中进入贤良祠的,基本都属于在朝中任过高位、政绩卓著的大臣,比如大学士、六部尚书、军机大臣等等。

总督这种人,权势不小,但鲜有人能进入贤良祠。

清代一共200多年,整个京城贤良祠里只供奉了177人,其中尚书级别的官员占了大多数。而总督能进去的,不过一二人。像李卫这种早年治水有功、入京后为皇帝办事周到的个别人才有这个机会。

为什么总督入祠难?一方面在于职务性质。总督是地方派出的封疆大吏,虽然有实权,但远离中枢,皇帝对其政绩的了解多半依靠奏折。京官尚书常在皇帝身边,有事随时请示,有功随时记账。

另一方面,贤良祠祭祀的是“为政清正,身死留名”的典型。很多总督虽有政绩,却也因为手握兵权、处理军务,容易涉及争议。

所以雍正十年后,才下令允许各省建立地方贤良祠,给地方官员留一个纪念的去处。

换句话说,中央那座祠堂,大多数总督是进不去的,只能在省城里安个名分。

对当朝人来说,这或许没什么,但对重视“身后清名”的古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落差。

尚书能请谥,总督得等皇帝发话

清代赐谥,是朝廷对官员一生的评价,赐什么字,就代表官员身后被怎么看。

按制度,礼部有权为尚书级别的官员主动请谥,除非遇上特别大的过错,一般不会被拒。毕竟尚书属于中枢重臣,政绩公开、口碑稳定。无论是户部尚书、兵部尚书,还是礼部、工部,品秩到位,程序也清晰。

总督就不同了。

虽然挂着尚书衔,但本职是正二品。遇上官员去世,礼部不会擅自请谥,必须等皇帝“特别批准”。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总督要想得谥号,得看圣意。

若皇帝不主动提起,哪怕为国奔波三十年,死后依旧是“无谥无名”。而这在传统官场文化里,是一种无法落地的结局。

有些人凭着战功或特殊贡献能得到赐谥,比如左宗棠、曾国藩等。但这些人不是普通总督,他们是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顶梁柱”,而且多数都做到了大学士或军机大臣。

更常见的情况是:某省总督在任上去世,或是年老致仕,回乡养老后无声无息地离世。若非家中后人将墓志铭细细刻下,很快就被时间冲淡了名声。

尚书则不同,就算不是朝廷最显赫的成员,也能稳稳得上一句“文忠”“襄毅”“端恪”之类的称号。甚至一些中途病故的尚书,礼部照旧递请谥号,从来没有断过。

这是编制上的差别带来的制度待遇差。

结语

从表面上看,总督与尚书一个管地方、一个主中枢,各司其职,互不隶属。调任也多是平调,常有人从总督转尚书,从尚书转总督,在官场上互换轨道。

但制度安排之下,区别还是不小。

总督是差遣,是派出,是任务导向的职务。尚书是编制,是体系,是组织结构的一部分。

一个是外放大员,一个是核心中枢。从权力范围上看,总督可能更像“实权大臣”,但从身份尊贵、制度保障、身后评价来看,尚书始终处于更高位置。

这也解释了为何那么多总督,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却无声无息。而京城里的尚书,即便任职时间不长,也能留下一纸谥号、一个祠堂。

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上的这点差别,在清代却是处处体现在职权、待遇、评价等各个方面。

所以从制度本身看,“总督是从一品”,这话不假,但加衔只是锦上添花,远不如尚书那样“根正苗红”。

谁是真一品,不看声音大小,也不看地方风头,看的是:会典怎么写,档案怎么记,皇帝怎么评。

这三点,决定了两种仕途的天花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