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听完卫生部长汇报后大怒:你们改成老爷卫生部好了

任意历史 2025-03-26 12:47:32

1965年6月26日,在中央办公厅召开的一次例行会议上,时任卫生部长的钱信忠就全国卫生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报。就在汇报的过程中,毛主席突然勃然大怒,痛斥钱信忠:“你们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老爷卫生部好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毛主席发怒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差,医疗负担重,加上战争等原因导致的卫生条件差,我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新生儿的夭折率更是高达20%,全国4亿人口中约80%得不到正规医疗救助。

大多数的百姓小病靠扛,大病靠命,许多人都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百姓的医疗卫生问题无疑是新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在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确立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再次重申了这个问题。

百姓的医疗卫生问题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一直是新中国的重中之重。1949年10月,李德全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扛起了医疗卫生的大旗。

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65年1月钱信忠接过了这一重担,继续前行。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指导下,在钱信忠等卫生部门同时的努力下,截止到1965年我国共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

在那个经济水平落后、科学技术差的年代,卫生部门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因此钱信忠在向毛主席汇报这些数据时还是非常自豪的,毛主席也是非常高兴的。然而这140万的卫生技术员中70%分布在大城市,20%在中小县城,农村仅占比10%;医疗经费方面,城市占据了75%,农村仅有25%。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城镇化率并不高,农村人口占到了全国人口的75%。全国75%的人口得到的医疗资源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这种分配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

毛主席历来注重维护人民利益,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从建国起毛主席就在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希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有所进步,医疗从业人员增加,然而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均并未很好的解决问题,未能满足广大的劳苦大众的看病需求,这才引得毛主席罕见发火。早在1964年毛主席就批评北京医院为“老爷医院”,认为它医生多、病人少,医疗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

农村的医疗水平差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这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也并非是全部是卫生部的责任。一方面是当时的中国经济条件差,有限的资金还用来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国防科技,医疗领域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本身就不多,这些经费到再分配到地方手中就更少了。地方手中的经费也仅够支持城市大医院的基本运转,如果再向县里、村里平均摊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不但农村医疗的不到发展,城市医疗也可能停滞。

另一方面也与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关。在旧社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病吃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面对疾病,大多数人都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甚至因为封建愚昧思想的荼毒,许多人宁愿相信偏方、巫术等都不相信医生。而且那时的村庄分散,人员居住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

毛主席虽然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多次到基层视察,对于基层的情况非常了解。毛主席清楚地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医疗技术人员不足。因此毛主席在此次会议上要求卫生部改变既往观念,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早日解决农村百姓一无药、二无医的局面,大量培养农村养得起的医生。也就是著名的“六·二六卫生工作指示”。

医学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学科,该专业的学制最少为4年。因此如果走正规学习的路径,时间根本来不及,而且国家也承担不起如此庞大的支出。对此,毛主席告诫钱信忠,要转变思路,对于基层卫生院不需要多高的学历,更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理论知识,只要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病情就可以了。如此,培训2,3年就可以上岗,之后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这些培训出来的基层卫生员便能够解决大多数人的病情,收费还在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

加上当时受到西医的冲击,中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药的价格更是远远低于西药。因此毛主席还指示要注重中医的发展。毕竟相对于西医,中医不但收费低,而且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检查。而且中医在我国流传了上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一些理论知识甚至超越了西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西医的不足。

会议结束后,卫生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医疗改革。全国各地的村子都收到了选拔几个高小水平以上的青年,统一参加医疗培训的通知。最先响应这个号召的是上海。虽然上海当时由于经费有限,这批学员仅培训了4个月就被迫上岗,但效果甚好,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当上海的成绩通过报纸向全国宣传后,各地都以上海为榜样掀起了学医的高潮。这些基层卫生员也就是上个世纪后期活跃于农村的赤脚医生。

与此同时,卫生部还灵活变动,组织城市里的专业医生下乡开展巡回医疗,一方面为就医不便的农民看病,解决基层卫生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方面为这些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后来,在毛主席的号召,巡回医疗成为了一项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此次医疗改革的效果是惊人的,到1975年底,全国范围内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高达390多万,真正让实现了病有所医,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就连毛主席都曾评价到:“赤脚医生就是好”。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