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形式主义与“末位淘汰”压垮教师脊梁

洞见报告 2025-02-19 09:06:29

2023年10月,河南郑州那位年仅23岁的吕老师,正值青春年华,却因形式主义任务繁重,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到底是什么样的压力,能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如此绝望?

紧接着,2025年2月,浙江温州,又一位49岁的老师离世,网传该老师系因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不堪重压,在教室轻生。

但据官方最新信息,是对此进行了辟谣。

这些悲剧,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是相似的: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之处。

先说说这形式主义。在学校里,它就像个甩不掉的“牛皮糖”。老师上课本来就够忙乎了,得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还得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可现在呢,各种莫名其妙的表格、检查一个接一个。为了应付上头要求的“花样教学创新”,老师们得花大量时间做精美课件,写冗长的教学反思,哪怕这课已经讲得滚瓜烂熟,效果也不错。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看着漂亮,实则对教学没啥实质性帮助,纯粹是浪费老师精力,把老师往疲惫的深渊里拽。

再说这“末位淘汰制”,听起来好像是激发竞争,让老师都卯足劲干活。可实际呢,学校又没个特别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以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定成败,这样的评价体系让教师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要知道,学生的成绩受太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学生自身基础,哪能全算在老师头上?就因为这“末位淘汰”的紧箍咒,老师们压力山大,每天焦虑得不行,生怕一不小心工作就没了。长期处在这种高压下,精神能不出问题才怪。

要想改变这状况,学校得先“动刀”。管理得人性化,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领导们多去课堂听听实实在在的课,看看学生的反应,跟老师聊聊教学难处,比看那些书面材料靠谱多了。考核评价体系得重新“洗牌”,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综合素质提升、家长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给老师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多给老师一些专业成长的支持,组织实用的培训,让老师感觉自己在进步,而不是被推着往悬崖边走。

当然了,教育部门也不能缺位。上头制定政策得接地气,多去基层调研,了解老师的真实困境。别一拍脑袋就出台个规定,让下面执行得苦不堪言。多给学校一些自主权,别啥事都管得死死的,让学校能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把老师从繁琐的指令中解放出来。

而且,社会舆论也得“扳正”方向。别一出啥事就把责任全扣老师头上,家长们也得理解老师的不易。教育是个长期工程,孩子的成长有波折很正常,别因为一时成绩不理想就对老师横加指责。大家都心平气和点,多给老师一些包容,让他们能安心教学。

教师,本应是教育花园里的辛勤园丁,用知识浇灌祖国的花朵。可如今,这园丁自己都快被风雨打趴下了。所以说,砍断形式主义的乱藤,拆掉“末位淘汰”的危墙,是势在必行的,起码得还教师一片清朗、安心的育人天地。

教育不该是逼死人的马拉松,而应该是静待花开的守望。

什么时候教室监控不用来挑刺,家长群里少点无理取闹,老师能安心琢磨怎么把课讲精彩,这些扎心的悲剧才能真正画上句号。

0 阅读:2

洞见报告

简介:以犀利的视角看世界,用温暖的心态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