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老百姓啊,对脾胃肝这点事儿,真是又熟悉又陌生,感觉啥毛病都能往它头上赖。可真要问明白怎么回事,又是一脸懵。有人一拉稀就说是“脾虚”,便秘就认定是“胃热”,屁多就觉得是“肝郁”。这些说法有道理不?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其实拉稀、便秘、放屁多,这些看着“小毛病”,背后可藏着大问题!不信?咱接着往下说,看完你保准有收获。
先说说拉稀吧。俗话讲,“一泻毁三脏”。你可能觉得拉稀就是肠胃闹腾,吃点止泻药就能过去。但中医讲,拉稀多半跟脾虚脱不了干系。脾是干啥的?它不是普通人理解的“肉疙瘩”,而是咱身体里的“运粮仓”。

吃进去的东西,全靠脾运化成营养,送到全身去。可要是脾虚了,就像仓库漏了底,食物化不成精华,营养不吸收,水湿留在肠道,拉稀就来了。尤其是早上起床一拉稀,那基本就能确定是脾虚了。
不过也有些拉稀跟脾没啥关系。有人吃冷饮、喝冰啤酒,半小时后上厕所,这八成是寒气入侵,伤了肠胃。这种寒泻,跟脾虚拉稀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些人,吃油腻的东西后拉稀,肚子一按还咕噜咕噜响,这一般是湿热作祟。湿热和脾虚可不是一码事,治疗也不能一锅烩。所以拉稀是脾虚吗?有可能,但不能一概而论,得分清楚了再下手。
那怎么调理脾虚呢?老中医常说:“补脾先养胃,健脾先祛湿。”简单点说,少吃凉的、甜的,别让脾胃受累。

喝点小米粥、红枣汤,吃点山药、薏米粥,这些东西都是脾胃的好朋友。至于寒泻,那就多喝姜汤;湿热的拉稀,得用点薏米、茯苓这些祛湿的食材。关键还是得对症下药,别自己瞎琢磨。
再说便秘。这玩意儿真是让人犯愁,尤其是上年纪的,蹲个厕所能蹲出一身汗。有人说便秘是“胃热”,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不全面。按中医讲,胃热确实会让大便干燥,就像热锅上的炒菜,水分蒸发得快,弄得粪便又硬又干。

但便秘的原因不止这一种。还有人是因为气虚——肠道没力气推动粪便;或者血虚——身体缺水缺油,粪便过于干结;再或者是肝郁,情绪不畅,气机不通,大便也跟着堵住了。
所以便秘不是一句“胃热”能解释的,得具体分析。胃热型便秘的人,平时爱吃辣,嘴巴干,舌头红,舌苔黄;气虚型的,通常体弱无力,脸色苍白;血虚的,可能还伴着头晕心慌;

肝郁的,心情压抑,脾气大。这几种便秘的调理方法也不同。胃热的要吃点清火润肠的东西,比如梨、蜂蜜;气虚的得补气,喝点黄芪粥;血虚的补血,吃点红枣、桂圆;肝郁的要疏肝解郁,可以喝玫瑰花茶。
最后咱唠唠屁多。这事儿听着好笑,但真是让人尴尬啊!有的人一天到晚放屁,自己都不好意思,心里直嘀咕:“我是不是吃坏了啥?”中医讲,屁多多半跟肝郁有关系。

肝是管疏泄的,它就像一个气阀门,帮咱身体调节气机。可要是肝的火气大了,气机不畅,肠胃里积了气,屁自然多了。特别是那些爱生闷气、心火旺的人,屁就比别人多。
当然屁多也有其他原因。有人吃了太多豆子、洋葱这种产气食物,或者肠胃虚弱、消化不好,食物在肚子里发酵了,屁也会多。所以屁多是肝郁吗?有可能,但也得分清楚。
肝郁引起的屁多,调理的关键是疏肝解郁,心情顺了,屁自然少了。可以试试喝点菊花茶、玫瑰花茶,或者多运动运动,出点汗,气机就通了。

咱们总结一下:拉稀、便秘、屁多,看似小事,其实背后都有脾、胃、肝的影子。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不能单单盯着症状看,得从根源上找问题。平时调理脾胃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吃得清淡点,别贪凉,心情顺畅,多动动,少熬夜。别小看这些老掉牙的建议,真要坚持下来,脾胃肝都会感谢你。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那我到底是脾虚、胃热,还是肝郁呀?”老实说,隔着屏幕我也不能瞎说,最好还是找靠谱的中医瞧瞧。毕竟,中医看病讲究辨证,不能随便套公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哪种问题,调理脾胃肝绝对是个好开头。

最后别把这些“小毛病”不当回事儿。咱老祖宗常说:“病从口入,祸从气生。”调理脾胃肝,不光是为了少跑厕所、少放屁,更是为了让身体这台机器运转得顺溜。身体好了,干啥都有劲儿,不是吗?
参考资料:
1. 《黄帝内经》
2.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脾胃论》李东垣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信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