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困,不少人调侃“春困秋乏夏打盹”,可你知道吗?其实这不是季节的问题,而是你身体里阳气不够了。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得直白点,阳气就像是身体的发动机,一弱,整个人就像熄火的车,干啥都提不起精神。

在全国中医药数据中心发布的2023年健康监测报告中显示,超过七成的国人存在程度不一的“阳虚”表现,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阳气不足的比例接近八成。这不是小问题,阳虚拖久了,很多病都跟着找上门来:怕冷、乏力、易感冒、胃口差、失眠、心慌,甚至严重的会发展成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
你以为这是老年人才会有的毛病?现在连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开始“阳虚上身”。熬夜、久坐、长期开空调、饮食寒凉,加上情绪内耗,哪一样不是在耗阳气?一个手机刷到凌晨三点,阳气已经跑了一半;一杯冰奶茶下肚,寒气就“直接住进身体”,日子过得越“现代”,阳气就越不够用。

很多人觉得阳虚就是冷点、累点,其实不然。阳气是人体的“热源”和“推动力”,一旦阳气虚弱,五脏六腑运作都会变慢,代谢变差,废物清不出去,精气神提不起来,疾病自然也就多了。
回过头看,古人早就提醒我们:“阳强则寿,阳弱则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清末民初的大医家张锡纯,有一方被誉为“回阳第一方”,名字叫“回阳救急汤”,后来经过他不断临床验证和加减,发展出一个现代人也适用的经典方——补气补阳,一方两用,既能救急也能调养。

为什么说这个方子值得一提?首先,它不是简单地“补”,而是从根本上“扶阳”。张锡纯强调:“阳虚之人,非滋补之品可救,必以峻补之剂,令阳气回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阳气一旦虚了,不是喝点鸡汤就能好,而是要用真正能“点燃阳火”的方药。
这个方子的核心在于“温阳扶正”,其中的附子、干姜、人参,都是中医里有名的“阳药”。附子能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人参补气固脱、益肺养心,干姜则温中散寒、助阳回温。三者合用,像是给身体点了一把火,让已经熄灭的阳气重新燃起来。
有些人一听“附子”就害怕,觉得是毒药。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张锡纯在用附子时讲究“炮制得法、剂量合宜”,在临床中已被几十万次验证安全有效,关键是药不离医,切不可擅自使用。

很多人问,这样的方子是不是只能用在病重时?其实不然。现代人阳虚普遍,是“慢性阳损”,更需要这种温补阳气的思路。就像一位退休教师,常年怕冷、手脚冰凉、胃口差,吃啥都没劲,医院检查没大毛病,但人就是越来越虚弱。后来在中医指导下调理阳气,用了张锡纯加减的回阳方,三个月后不仅精神头上来了,连睡眠和消化都明显改善。
阳气足了,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就强了。你会发现,原本动不动就感冒的毛病少了,原本老是拉肚子的肠胃也稳了,甚至脸色都红润了。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白了就是身体底子强了,病邪才不敢靠近。

有人说,中医讲“阳气”太虚了,看不见摸不着。但你仔细想想,一个人有没有阳气,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有阳气的人,眼神亮、声音洪、气色足,说话有底气、走路带风,整个人像个小太阳;阳气不足的人,整天蔫蔫的,走两步就喘,坐着都想睡,像是没充电的手机。
阳气不仅关乎身体强弱,还关系到情绪和意志力。不少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的患者,背后都有阳虚的影子。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了“向上的劲头”;阳气虚了,整个人像掉进冰窟窿,哪还有力气去热爱生活?

而且阳虚还会“偷走”你的寿命。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长期阳虚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是多种慢病的温床,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甚至癌症。这不是空穴来风,是几十年研究的结论。
所以补阳不能等。不是等病来了才补,而是平时就要养阳、护阳、防阳损。怎么做?别总开着空调、少吃冰冷食物、多晒太阳、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其实都是阳气的守护神。
当然,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养神。心情舒畅、作息规律、饮食温和,是最好的“护阳三宝”。尤其是春天,万物生发,是养阳的黄金季节。你若错过了春天的阳气,就等于给整年健康埋下隐患。

很多人到中年才开始重视阳气,那时往往已经“亏”了大半。其实从三十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攒阳气”。就像存钱一样,年轻时存得多,老了才不慌。别等到阳气透支了,才想起中医那句古话:“阳气若绝,百药无功”。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想,那我是不是也该看看自己的阳气够不够?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总是手脚冰凉、怕冷、爱出虚汗、脸色发白、精神萎靡、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那多半就是阳虚在作怪。不妨找位靠谱的中医师,看看是不是需要调一调。

说到底阳气就是身体的“根火”,火旺则气足,气足则身强。张锡纯的回阳方,不只是医生手里的药,更是对“扶阳重于治病”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人这一辈子,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身体。而身体的核心动力,就是那一口阳气。阳气足,百病难侵;阳气虚,万病缠身。你若问中医真正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我只答一句话:养阳,就是养命。

参考资料: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监测数据报告2023》
2. 《张锡纯医学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状况监测报告》
4. 《中国中医药报》关于附子的临床安全研究报道
5. 《黄帝内经·素问》关于“阳气”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