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平反复出的黄克诚继续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尽管年事已高,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决心依旧是不减当年。
由于刚刚结束了一段动荡的时期,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新时代的开端,社会上对于毛主席的评价出现了一些分歧,这使得黄克诚的心中不免忧心忡忡。
在一次私人造访中,老战友钟伟居然当众直呼毛主席大名,这让一向温和的黄克诚骤然发了脾气,他举拐直指钟伟,怒道:“你老小子真是忘了本!”
直呼毛主席的大名何会让黄克诚如此反感?这一切还要从黄克诚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说起。
铁骨丹心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由于家境贫困,他们一家人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读书上学更是成为了一种奢望。
但现实的困境并没有阻挠黄克诚求学的渴望,那时的他经常会饿着肚子蹲在私塾窗外偷偷地学习,一来二去的,族里乡亲们都认识了这个爱学习的娃子,大家一起出资供他上学,就这样,9岁的黄克诚幸运地拥有了在私塾读书的好机会。
1920年,黄克诚顺利考入县立高等小学,虽然他每天要走很远才能去上学,但是作为全县唯一考取的农家子弟,他是全族人的骄傲。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黄克诚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在20岁那年成功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这所被称为"湘南革命摇篮"的学校里,黄克诚迎来了新生,他在学校读书会上第一次听到《共产党宣言》,这使得尚自懵懂的他茅塞顿开,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在校读书期间,黄克诚有幸聆听了毛主席在衡阳所发表的重要演讲,这使得他的内心大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抉择,并于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绣着镰刀锤头的党旗,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注意到了这个头脑聪明且勤奋刻苦的年轻人,看着他年纪轻轻的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镜,甚至担忧地问道:“你这么高的度数?将来能上阵指挥打仗吗?”
黄克诚一脸认真地回答道:“怎么不能?眼镜是用来看地图的,共产党员的心里装的是老百姓!”
毛主席赞许地点了点头,对眼前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却铁骨丹心的黄克诚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而黄克诚的心中,对于伟人的敬仰之情也更加深重了。
从1928年的湘南起义开始,黄克诚开始展现出其惊人的军事天赋,别看他平日里是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可是一旦上了战场,他便如同一只猛虎一般,率领着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了永兴县城,得到了统帅朱德的大加赞赏。
自此以后,黄克诚又先后参加了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役,每一次他都能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圆满地完成任务,在立下无数战功的同时,他在政治管理方面的才能逐渐显露出来。
在军队政治思想工作中,黄克诚始终如一地坚持一点,那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都坚定不移地维护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核心地位。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我军曾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和政治部,黄克诚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自从取消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后,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为了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他勇敢地向党中央提出恢复政治委员制的建议,最终这一建议被党中央积极采纳。
正所谓铮铮铁骨卫河山,一片丹心向阳开,黄克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誓言。
三次点将正是缘于对黄克诚政治品质与领导才能的高度信任与器重,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接连三次“钦点”黄克诚,而黄克诚也不负众望,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毛主席对黄克诚的第一次点将是在1948年11月,那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没多久,党中央决定趁热打铁,即刻发起平津战役,彻底解放华北地区,为最终解放全国打下坚实基础。
想要和平解放北平,首先便要突破天津这一关口,那么由谁来负责天津的接管任务呢?
毛主席第一个便想到了黄克诚,这不仅是因为黄克诚是东北军中颇有威望的将领,更是因为他向来沉稳老练的工作作风,由他来主持天津工作,将更加有利于天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自接到命令以后,黄克诚认真做好准备,率部火速入关,于1949年初对天津发起总攻,顺利入津。
由于事先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加上黄克诚所领导的攻城部队纪律十分严明,天津的接收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一周以后,全面恢复生产,整个城市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开始逐步进入正轨。
毛主席对黄克诚的第二次点将发生在1949年10月,毛主席亲自在香山接见了黄克诚。
在认真聆听完黄克诚对于天津治理工作的汇报以后,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一番夸奖之后,立马说出了一项新的任务,那便是让他主政湖南的党政军工作。
一听说要回湖南,黄克诚不免心中一热,自参加革命以来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回过家乡了,对家乡的思念早已深入骨髓,想到能够回到家乡,带领着家乡父老创造新生活,他的心中便充满了壮志豪情。
开国大典之后,带着毛主席的殷殷期盼,黄克诚抵达湖南,望着记忆中的这片土地,他不禁心潮澎湃,暗暗发誓定要努力创建出一个崭新的湖南。
时光荏苒,黄克诚在湖南一呆便是三年,在他主政期间,大刀阔斧地完成了剿匪、土改等一系列稳定社会秩序的大事,带领着湖南人民重新恢复了生产,培养出了众多新型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湖南人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1952年,正在湖南工作的黄克诚又一次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调令,这一次是要将他调回北京。
虽然心有不舍,但黄克诚还是坚定地选择跟党走,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来到中央军委以后,面对全新的工作,黄克诚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地投入到新任务中,在他主管军委后勤工作期间,提出和确立了“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的指导思想,健全完善后勤工作规章制度,为实现后勤工作向现代化建设的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毛主席对于黄克诚的三次点将,既是对黄克诚个人能力的器重,也是对他政治品质的信任,而黄克诚的不负所托更是一种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不徇私情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虽说是位高权重,但他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于律己、无私无畏,本着不徇私情的工作态度为端正党风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为了以身作则,黄克诚很早就订立了两条家规:一是绝对不允许挪用公车去办私事,二是绝对不允许利用他的关系寻求特殊关照,他经常叮嘱亲戚们凡事都要依靠自我奋斗。
然而,正当黄克诚期待着为新中国建设继续奋斗时,他却莫名其妙地卷入到一次错误的批判之中,不仅受到长期审查,而且还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事实上,在这场混乱中,不止是黄克诚,还有不少同他一样的革命将领也都受到了牵连,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老战友钟伟。
直到1980年,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黄克诚和钟伟等人才获得平反。
虽然是饱经沧桑,虽然已两鬓苍苍,但是平反之后的黄克诚依旧心念国家,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哪怕是在年迈体衰、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工作,从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同样闲不住的还有钟伟,自平反之后,党中央考虑到钟伟的身体状况,特别批准他离职休养,可是钟伟对此却非常不满意,他觉得自己还宝刀未老,还能做的事情很多。
1980年,在多次向军委申请出山未果之后,在家中按捺不住的钟伟找到了黄克诚,面对着这位老战友,他情不自禁地发起了牢骚。
起初,黄克诚还是非常耐心地劝慰钟伟,告诉他不要着急,要时刻做好为党和人民工作服务的准备。
可是,急脾气的钟伟却还是无法平复自己的情绪,长久以来饱受的委屈和不平让他不由得宣之于口,情急之下,甚至直呼出毛主席的大名!
这一下让向来谦和有礼的黄克诚再也坐不住了,他生气地打断了钟伟的话,扶着拐杖的手也因为激动而颤抖起来,接着他举起拐直指钟伟,怒道:“你怎么可以直呼主席的名字?你老小子真是忘了本啊!”
此时的钟伟也瞬间清醒过来,自知说错了话的他连声说道:“我错了!我错了……黄老您别生气!”
黄克诚的突然发火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他们想不通面对多年战友的一时口误,黄克诚为何会反应如此强烈。
事实上,钟伟言谈之间对于毛主席的态度的确让黄克诚忧心忡忡,他当然知道钟伟并不是真心对毛主席不敬,他所忧虑的是这件平常小事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现实。
黄克诚知道,在经历了那场翻天覆地的动荡之后,党内有许多干部都或多或少地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有着些许不满,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是党和国家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后,黄克诚在工作中更加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平反冤假错案,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