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后人,穷得揭不开锅,竟然靠给中央写信求助!
岳飞的后裔,堂堂的民族英雄后代,竟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得写信给中央求救——这事您听着合理吗?
19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忙着搞经济建设,解决全国人民生活问题。可就在这个时候,岳飞的后代岳昌烈两次写信给中央,直言自己穷得连膏火(照明用的油钱)和膳食费都成了问题,生活无法维持。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他不但没有一句抱怨,反而亲自批示救济。最终,这位“穷书呆子”得到了政府的生活补助,甚至被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生活从此安定下来。
为什么岳飞的后人会穷成这样?毛泽东又为什么亲自过问?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岳飞精神传承,但家道早已中落
岳飞的后代,听起来光鲜,但实际上早就没了祖上的荣光。岳昌烈是岳飞孙子岳珂这一支的后人,祖上从南宋迁到嘉兴,虽曾有过书香门第的辉煌,可到了清末民初,家产早已败光。岳昌烈本人虽是秀才出身,学问好,脾气却又倔又孤僻,教书屡屡被解聘,最后连基本生计都成了问题。他住的地方潮湿阴暗,家具只是一张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床,鞋子破得露出袜子,袜子上还有拳头大的洞。这种生活,别说是英雄后人了,连普通百姓看着都惨。
这事儿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岳家没出过汉奸,却也没出什么大财主”。岳飞的后人倒是把先祖的骨气继承得彻底,可骨气不能当饭吃,家道中落之后,日子就只能靠一碗清粥熬着了。
2. 毛泽东的“岳飞情结”——英雄惜英雄
毛泽东为什么会亲自批示救济岳飞的后人?这跟他对岳飞的崇敬分不开。岳飞是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偶像。他读《说岳全传》,对岳飞的忠勇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当作人生榜样。1932年,他因为党内斗争失去指挥权,独自到福建长汀休养时,就靠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排解郁闷。岳飞的精神,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毛泽东的价值观——骨气、气节、爱国。
所以,当毛泽东听说岳家后人没有一个人当过汉奸时,他非常高兴,甚至夸赞“岳家保持了爱国主义气节”。后来看到岳昌烈的信,毛泽东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批示“此人似应酌情救济”。这既是对英雄后代的照顾,也是对岳飞精神的一种尊重。
3. 政府的救济方式,不仅止于“施舍”
岳昌烈的信,写得很直接,就是要钱。按理说,政府给点救济款,打发了事也不算过分,但这次毛泽东和地方政府的处理方式很有特点——他们不仅给了岳昌烈生活补助,还给他安排了工作。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聘他做馆员,让他撰写历史资料。这不是简单的“发点钱”,而是给了岳昌烈一个体面的机会,让他靠自己的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这体现了毛泽东的治国理念:救济可以有,但尊严不能少。岳昌烈虽穷,但他学问深厚,安排他做文史研究馆馆员,既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也让他得以发挥余热,给了他作为“岳飞后人”的体面。
岳飞的后人穷到给中央写信求助,是家道中落的悲剧,也是社会变革中的必然。但毛泽东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却很特别——他没有因为岳昌烈的“乞讨”信而轻视他,而是站在英雄气节和历史传承的角度,给予了充分尊重。这不仅是对岳飞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民族气节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