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底,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但毛主席因为请假回长沙的缘故而没有参加,也没有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或者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职务。
这是毛主席一生之中难得的闲暇时光,他想起自己多时没有回韶山的老家看看,便在春节后带着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了韶山冲。
毛主席回到韶山的消息一下子在乡亲们中间传开,小小的韶山冲顿时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传说“润之回来了,是带着他媳妇回来的!”
离家多年,此时毛主席已经32岁了,他身形高大,头发整齐地留到后颈处,唯有身穿的衣服有些旧了,脚上穿的也是草鞋。
亲戚们都听说毛主席在外面闯出了很大的名堂,也有说他发了大财的,也有说他当了大官的,如今一看也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两样。
他们一看毛主席丝毫没有什么“大官”或者“大财主”的架子,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前来毛家祖居上屋场看望毛主席和聊天的来了一波又一波。
韶山毛主席故居
回到阔别的家乡,毛主席的内心是安定而喜悦的,这里的乡亲们还是像多年以前一样善良淳朴,幼时的玩伴们也都长大了许多,有的孩子都能帮忙下地干活了。
除了上屋场,毛主席心中还有一个老家,那就是距离上屋场大约二十里地的母亲娘家唐家圫(现名棠佳阁)。
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两个哥哥先后夭折,母亲文七妹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在他才2个月大的时候就把他带到了唐家圫,因此毛主席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比起精明、自私、古板又封建的父亲,毛主席自然更喜欢唐家圫的亲人们,在这里,不仅老外婆对他十分疼爱,几个舅舅、舅母也把他当成宝贝一般捧在手心里呵护着。
因为老外婆交代过“这个孩子根基不太稳”,所以毛主席还拜了七舅父文玉瑞、七舅母赵氏为干爹干娘,他们也真待毛主席如亲生儿子一般。
因此毛主席只在上屋场住了两天,就和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唐家圫,这时七舅父已经去世了,但四舅父、五舅父、八舅父和十舅父还健在。
1924年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
他们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看到生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的毛主席和青春洋溢,透着一股新时代女性气息的杨开慧(杨开慧当年24岁)都十分高兴。
几位表哥表嫂都也年纪不小了,其中和毛主席关系最好的是嫡亲表哥文运昌,文运昌的父亲文玉钦和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亲兄妹,为此,比毛主席大9岁的文运昌在表弟年轻时对他十分关照。
当年毛主席不顾家里反对到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是文运昌给他垫付的学费,做的担保。
后来,表哥给毛主席寄来了清末学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进步报刊《新民丛报》,可谓是鼓励毛主席看外面世界的第一人。
善解人意的杨开慧知道毛主席对外婆家的亲人感情很深,因此来唐家圫之前就采办了一些乡下不多见的衣料和洋火、洋油,给几位舅舅舅母、表哥表嫂每人送了一份。
大家听了毛主席的介绍,才知道杨开慧念过中学,是个“女秀才”。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依然很流行的韶山冲,别说念过中学,就算念私塾的女孩子都是凤毛麟角,稀罕得不得了。
今天的棠佳阁
文运昌急忙恭喜毛主席说:“石三贤弟艳福不浅,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夫人,真乃可喜可贺。”
毛主席哈哈一笑谦虚回应:“表兄过奖了,你们这位弟媳可不会种菜养猪,还是表嫂们能干哩。”
众人闻言大笑,随即摆酒摆席,一家家轮番宴请毛主席两夫妻,杨开慧本就是性格豪爽,脑筋灵活之人,面对诸多亲戚居然应付裕如,十分讨喜,就好似常来的一般。
这里的人见了毛主席不像同事或者朋友称他“润之”或者“毛君”,老人们叫毛主席“石三伢子”,表哥表嫂叫他“石三兄弟”或者“石三弟弟”,这让杨开慧大感好奇。
在酒席的间隙她悄悄地问毛主席:“润之,大家都叫你石三,我怎么从没听说过你还有这个名字?”
毛主席解释道:“原来你是不知,我外婆和母亲在我小时候就让我拜了一个石头干娘,我在兄弟辈中行三,所以就给我起了石三伢子这个小名,大家习惯叫我这个名字。”
今天的“石观音”
原来唐家圫的后山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子虽小但水流清澈,就算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被乡亲们称为奇观。
后来有人说这里底下直通东海龙宫,所以水流不会枯竭,所以又给池塘周围的小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龙潭坳。
龙潭旁边有一块高大的石头,说是古时候有个神仙用巨石把妖怪镇压在这里,保佑龙潭坳周边的村子风调雨顺,灾祸不侵。
大家信以为真,就把大石头叫做“石观音”,也有许多迷信的乡民到这里来烧香求子祈福的。
那一年,在外婆的指点下,文七妹也抱着几个月大的毛主席到“石观音”这里烧香磕头,并且拜“石观音”做了干娘,取了个“石头”的小名。
因为毛主席在家里兄弟排第三,因此外婆家的亲人们都喊他叫“石三伢子”,当年毛主席和家人路过巨石前面时,还会乖巧地给石头磕头呢!
青年时代的毛主席
杨开慧的眼睛一转,笑嘻嘻地说:“既然都来了这里,要不然我们也去看望一下你那位石头干娘吧!”
毛主席摇摇头说:“有什么看头嘛!那就是一块不会讲话又没有感情的大石头。哪有我的舅舅舅母们好!”
这句话引得众人又是一阵大乐。
在韶山的几天里,毛主席了解到虽然他离家多日,但韶山的乡亲们还是过着暗无天日的苦日子,这里的地主、土豪和县里的贪官、团防相互勾结,一起鱼肉百姓,大家敢怒不敢言。
本来地里的收成就这么点,苛捐杂税却是越来越多,官府只知道欺压穷人,只想着巧立名目收税收捐,把好好的一块土地搞得乌烟瘴气。
毛主席心想:这里有千千万万的穷苦农民,只要把大家都动员起来,让韶山的乡亲团结起来,就不怕土豪劣绅了。
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但是要团结大众,首先就要启发大家的思想,让人们知道只有联合闹革命才有出路。
要启发民智,最好的办法就是搞教育,开农民夜校。
杨开慧启发他说:“润之,现在省政府不是提倡什么‘平民教育’吗?虽然只是个幌子,但咱们不妨就拿他的幌子借来用用。”
对啊!毛主席早就办过工人夜校,对这一套十分熟悉,因此他和几个兄弟联系,让他们分头宣传,在韶山的青年农民中间招收学员,而且学费全免。
他们两夫妻说干就干,很快韶山的第一所农民夜校就在毛氏宗祠办了起来,这里的教员只有一个,就是杨开慧。
开学第一天,杨开慧来到课堂,却发现学员们拿来的“课本”五花八门,有的拿了泛黄的《三字经》,有的拿着破破烂烂的《百家姓》。
今天的毛氏宗祠
这让杨开慧哭笑不得,她清了清嗓子,柔声说道:“农民兄弟们,我们夜校不念《三字经》,也不念《百家姓》,不学什么‘上大人、孔乙己’……”
此言一出,下面的学员们顿时议论纷纷:这也不学,那也不学,这“农民夜校”是要让我们学什么呢?
杨开慧不慌不忙,接着解释说:“大家来这里,要学我们穷人用得着的知识,知道农民兄弟们为什么受苦,应该怎样办!”
杨开慧接受过系统的国文、科学、数学教育,给农民教授基本的国文、历史、地理、珠算、政治课简直是信手拈来,尤为难得的是,她和毛主席一样,都擅长用普通人听得懂的道理给大家讲革命理论。
比如要教大家认识“手”、“脚”两个字,她就会说:“世界上的一切财富,房子、粮食、衣服、鞋子都是我们穷苦大众用手创造的。”
“可是,现在真正种田的没有饭吃,盖房的没有屋住,织布的没有衣穿。地主老财们有手不劳动,有脚不走路,这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事情!”
一生不为俗人之举
说到动情处,她还引用了当时韶山穷人传唱的一首民歌:“农民苦,农民苦,打了粮食交地主。年年忙,月月忙,地里场里仓里光。”
此时台下早已是唏嘘一片,课几乎都上不下去了。
杨开慧的课在韶山远近引起巨大的轰动,一时间,成百上千的人涌到毛氏宗祠来听“杨老师”讲的课。
在杨开慧的努力下,韶山冲的农民夜校办得十分红火,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毛氏宗祠的地方不够大,毛主席又在其他村子里连续开了20多所农民夜校。
作为农民夜校的总负责人,杨开慧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提着马灯,不避艰险到各个夜校上课,几乎踏遍了韶山的山山水水。
杨开慧才华横溢,意气绝伦,一生不为世俗之举,正因如此,才配得上毛主席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