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孩”非典型症状别忽视|孤岛不“孤”

大河健康报 2025-04-01 18:10:48

□记者 王嘉译 梁露露 关雅昕 实习生 陈俐颖 文 实习生 王隆 图

喜欢独处、重复同样的话、回避眼神交流、迷恋单一物品……这些独特的行为特征,指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症儿童( 俗称“星星的孩子”或者“星孩” )。

孤独症儿童

慢热、内向非本性

晨光穿透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的玻璃窗,6岁的果果踮着脚尖转圈,她的影子在地板上画出一个个不规则的圆。母亲陈女士站在一旁,目光片刻不离。

“转5圈就休息。”医生竖起手掌示意,果果突然停下,伸出小手碰了医生的手掌——这个看似简单的互动,却是陈女士等待了两年的奇迹。

“妈妈,吃糖。”果果刚学会说话时,经常用小手攥着糖果与妈妈分享。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家人的互动却越来越少。

“女孩子就是内向一些。”起初,陈女士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直到果果4岁那年,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陈女士才惊觉,其实一切早就有迹可循。

在诊室外的长椅上,她查阅相关资料,当看到“终身障碍”“无法治愈”等文字时,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着止不住的泪水。

“孤独症三个字背后有1000多万个终身需要陪护的孩子以及1000多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王少雯告诉记者。

火眼金睛辨“星孩”

非典型迹象别忽视

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孤独症的根治之法,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王少雯介绍,当孩子尚处于婴幼儿这一成长的关键阶段时,家长就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如果孩子持续性地对呼唤名字无应答、总是刻意回避眼神交流、语言发展显著滞后于同龄人标准,甚至对父母亲情感淡漠、缺乏依恋反应、抗拒肢体接触等,家长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孤独症发出的预警信号。

孤独症还有一系列非典型迹象容易被家长忽视,如面部表情单一、肢体语言运用不自如等,虽不能直接等同于典型的孤独症行为,但这些细微表现很可能是孩子社交技能发展受阻的早期警示,切不可轻视。

“在孤独症群体中,果果属于接受治疗比较早的。”王少雯为果果制订了系统的干预方案: 能力提升训练搭建认知阶梯,静物词汇学习构建表达体系,社交游戏训练提升社交技能。

经过两年的康复,果果的蜕变令人欣慰——原本困在封闭世界的孩子,语言的闸门轰然开启。目前她已能与家人对话、模仿社交行为。

应用行为干预

搭建“星孩”成长桥梁

当家庭面对孩子确诊孤独症时,应积极就诊,尽早干预。王少雯介绍,当代医学与教育领域已构建起多维支持体系,尤其针对6岁前的黄金干预期,形成“行为干预+生物医学”双轨并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以自然生活场景为课堂,通过游戏互动构建社交基石。治疗师引导家长在超市购物、公园玩耍等日常情境中,创造多种社交互动机会,将语言理解与情绪认知融入生活实践。这种模式强调动态评估,每月调整干预重点,形成“评估—教学—泛化”的良性循环。

应用行为分析(ABA)体系则基于“目标的分解、强化和辅助”这一基本原则,采取将某些技能与指令分解步骤教给孩子的方法。一旦做对了立即强化刺激,进行奖励;而做不到时,家长可辅助完成。

除了康复训练模式,医学与科研的发展也为孤独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经颅磁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新型神经调节技术,可以改变皮层特性,导致脑血流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影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突触兴奋和抑制。

目前,经颅磁治疗在临床科研、少数案例病人身上已经取到一定疗效。

家庭干预与医疗相结合

托举“星孩”走出孤独

“果果的好转离不开家庭干预。”王少雯指出,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家庭干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状况。

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其参与能够为孩子提供更长期、稳定且个性化的支持环境,这是康复机构和治疗师无法完全替代的。

她表示,“家医结合”模式如同双翼,二者共振,才能托起“星星的孩子”穿越孤独苍穹。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学习,在家对孩子进行持续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并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症状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家庭干预措施。这种紧密的合作,将专业医疗知识与家庭日常照料紧密结合,为孩子打造全方位的康复环境。

王少雯还特别提醒,对于低龄孤独症儿童,家庭干预的形式可选择以运动与游戏为主,例如“躲猫猫”“举高高”,或者面部行为的注意力训练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对低龄儿童的发展却有着深远影响。亲子游戏既能让孩子在欢乐中成长,还可以增强依恋,提高孩子对人的关注,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王少雯提到,在孤独症儿童治疗过程中,家长也面临自身心理的挑战,需要经历一个心理调整过程:从最初难以接受孩子患病事实的拒绝期,逐渐转变为接受并积极实施孤独症干预措施。

在这一心理转变过程中,医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要向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书籍资料,让他们对孤独症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合理评估孩子的病情,引导家长选择正确的康复训练模式,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积极反馈,帮助家长保持积极心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