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塞外悲音与宫廷传奇

灯火辉煌瑄 2024-12-22 06:58:22

在戏曲的斑斓世界里,“耍孩儿” 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流行于山西雁北地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朴实且活泼,其中《扇坟》里猪八戒背媳妇的桥段,更是脍炙人口,深受大众喜爱。耍孩儿最令人称奇的,当属演员那别具一格的后嗓子演唱。这种发声犹如嗓子嘶哑后的低吟,带着几分压抑与沧桑。外地人乍听,或许会难以习惯,可在雁北当地,尤其是广大农民心中,这独特的唱法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是深入骨髓的热爱。

这独特的剧种背后,藏着两段动人心弦的传说。其一与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紧密相连。汉元帝时期,匈奴屡屡犯境,边疆百姓苦不堪言,汉元帝为此忧心忡忡。奸臣毛延寿与番邦勾结,献上王昭君的画像,匈奴指名索要昭君和亲。王昭君被迫踏上北去之路,车过雁门关,眼前塞外深秋的萧瑟景象,令她心中的悲苦如潮水般涌来。远离家乡与亲人,前路茫茫,未来命运堪忧,她在车中悲泣不止,直哭得嗓子嘶哑,泣不成声。那悲切的哭声,深深打动了沿途百姓,众人皆流下同情之泪。为纪念昭君,百姓们模仿她那嘶哑的哭声,填上哀婉的歌词,传唱开来,逐渐发展成了 “耍孩儿” 这一戏曲形式,因其发声特点,也被称为 “耍喉儿” 或 “咳咳腔”,那 “串子” 唱法,仿若能让人听见当年昭君的悲啼。

而另一段传说,则将 “耍孩儿” 与宫廷挂上了钩。相传唐明皇有一位太子,自出生起便哭闹不休,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厉害,终日啼哭不止,搅得整个宫廷不得安宁。宫娥太监们想尽办法,却无济于事。唐明皇心急如焚,下令召集梨园弟子进宫,吹拉弹唱,试图逗乐太子。然而,各种美妙的音乐与歌声都无法让太子停止哭泣。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一位来自大同唱耍孩儿小曲的艺人前来一试。他放开喉咙,一段耍孩儿曲声飘荡开来,神奇的是,太子竟停止了哭闹,不仅如此,还高兴得又笑又拍手。唐明皇与王后见状大喜,对艺人予以嘉奖,并下令每日在宫中演唱,亲封此曲为 “耍孩儿”,意为逗耍孩子。

岁月流转,“耍孩儿” 在雁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乡村戏台,都能听见它独特的唱腔。它承载着昭君的哀怨,也带着宫廷的传奇,成为了山西戏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独特的后嗓子演唱,不再仅仅是一种发声技巧,而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背后的奥秘,去感受这一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0 阅读:0

灯火辉煌瑄

简介:生活感悟,传说故事,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