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南宋军队连连败退,宣布投降,元军点头同意议和。可到了第二天,文武百官只剩6人。
太皇太后看着空荡荡的大殿,6位大臣竟无一人敢去元军军营。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曾经被贬好几次的文天祥:“就你了。”
就这样,文天祥连升数级,一跃成为了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文天祥展示了忠心,也得到了表面上的重用。后来,太皇太后得知,文天祥家里还有个丁忧守制的弟弟文璧,当机立断,让文璧也当了个惠州知州。
文璧两次步入仕途,一次因为父亲病危放弃,回家照顾父亲放弃;一次因为祖母去世,回家丁忧放弃。
这一次,在南宋如此危急的时候,他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可万万没想到亲哥哥文天祥送来的“大礼”,竟然是这个“大坑”。
而这个坑,也将会让他的后半生,都背负无尽的骂名。
2年后,元军把南宋逼到墙角,文天祥带着军队在最南端抗元,不幸被俘虏,几个月后又亲眼见证崖山海战。
在崖山上,十万南宋军民跳海,陆秀夫背着刚上任的小皇帝和传国玉玺,决绝地跳入了海中。
南宋覆灭。
而此时,文璧正在惠州城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心知肚明,南宋能不能继续撑下去,全看这一个月的变故了。
可没想到,大批量的元军从崖山折返,浩浩荡荡地把惠州城围了起来。
文璧知道,南宋肯定没了。
此时,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像哥哥文天祥一样,宁死不屈,战到最后一刻被俘或殉国;一个则是投降。
文人的清高风骨,让他一时无法决断。
半夜,他站在惠州城墙上,向内望去,几百人的军队、手无寸铁的妇孺。而元军那头,都是铁骑,还是不久前覆灭了南宋的铁骑,带着大炮,士气大振。
这要是打起来,惠州城最多坚持1个时辰。
曾经,吕文焕在襄阳坚持了6年,最终因为旁边的樊城被屠城,带着儿子出门投降。这一次,惠州要成为第二个樊城,还是第二个襄阳呢?
看着母亲担心的面容,看着妹妹天真的笑脸,还有大嫂悲伤的眼神……文璧最终做出了选择。
几百兵马,不必再战,他直接在城墙竖起了白旗,打开城门,邀请元军入内。
元军非常开心,文天祥虽然是个顽固分子,但是他的亲弟弟倒是非常识时务。于是 ,元军没出一兵一卒,不曾伤害城内百姓,顺利拿下惠州。
惠州保住了,文璧却惨了。
忽必烈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让他当了临江路总管兼府尹,南宋那些遗留的文人们却按不住了,天天写诗骂他,甚至还直接拿他和哥哥文天祥作对比。
文璧虽然是府尹,门口却经常被人贴着辱骂性质的言论。
但他也不气不恼,只是默默地叫人收拾,然后下了一道命令:只要是南宋遗留的子民,愿意来我城的,全数接纳。
他用自己投降元军刷来的脸,靠着自己在元廷的职位,以权谋私,保护了一大帮南宋“愤青”文人。
百姓们看到了文璧的所作所为,就在文璧的风评要渐渐变好的时候,一件事情彻底把他打入了地狱。
文璧的哥哥文天祥被押送到了燕京,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惜才爱才,希望能够把文天祥收入麾下,可文天祥宁死不屈,骂退了宋朝降将吕文焕、留梦炎、元朝官员阿合马……
降臣王积翁更是直接进言:“北人中没人比得上耶律楚材,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
《宋史》卷《文天祥传》: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一定要拿下文天祥,于是便把心思动到了文璧的身上。既然两人是亲哥弟,总能比普通人劝降要更管用。
在监狱里,文璧和哥哥文天祥四目相对,两人沉默了许久,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文璧了解哥哥,张不开嘴劝降,可同样地,他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去死。
最终,文天祥动了动嘴,只说了一句话:“照顾好文家。”
那一刻,文璧冲过去,紧紧抱住满身伤痕的文天祥。
他知道,哥哥已经做了决定。
事后,文天祥写了一首诗《闻季万至》: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身陷囹圄,被囚禁的是文天祥;而当官骑马的,便是文璧。
因为这首诗,百姓们再一次把文璧骂出了名,称他丝毫没有南人风骨。
1282年,文天祥被杀。文璧向忽必烈申请,允许当宫奴的大嫂欧阳氏,前去给哥哥收尸。
在文天祥的衣带上,写满了文天祥的遗言: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看到这些遗言后,文璧当即意识到,哥哥留下的文字绝对不止这些。
于是,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关系,暗中收集文天祥被俘之后写下的诗句,并且不断汇集成册,悄悄流传。
我想,不管文璧对南宋的感情如何,他应当都是非常敬爱这个有气节的哥哥的。
文天祥死后,文璧一直在践行哥哥对他说过的话。
他把文家安置得很好。
哥哥文天祥两个儿子都在战火中丧生,他便把亲儿子文升过继给哥哥当嗣子,让哥哥后继有人;
大妹文懿孙一家子都流落到了大都,过得很凄惨,他便想尽办法把大妹一家接回来团圆;
后来,他还各方协调,希望能够让哥哥文天祥的女儿,解除宫奴身份,恢复自由。
……
此后余生,他一直在为文家奔波,一直在元朝为官,60岁去世时,被元朝追封为雁门郡侯。
这次追封,又让以前遗留的南宋文人派站了出来,把他好一番骂。
因为当初在惠州城的选择,文璧此生都逃不脱骂名。
而且,文天祥越是流芳千古,文璧就越是要背着千秋万代的骂名。
清朝的乾隆评价文璧“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称文璧死后绝对没有颜面面见文天祥。
但我想,英雄总是少数人。
每一个英雄的诞生,都建立在大多数人贪生怕死的劣根性之上。
文璧的选择,虽不算英雄之举,但应该也问心无愧。
你觉得呢?
-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