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有关于“两位家长带两名22岁自闭症孩子乘机被拒载”的新闻登上热搜,引起了轩然大波。自闭症到底是什么病?自闭症等长大了不是就好了吗?航空公司为什么会拒载?
事件回溯4月1日,两位母亲各陪同自闭症孩子乘坐东方航空航班,准备从大理飞往西安。在大理机场她们出示了医院给孩子的孤独症证明,希望可以得到帮助,以便申请绿色通道。登机时间临近,却依然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引导,所以就前往服务台进行询问。得到的答复让她们感到不可思议,两名22岁的自闭症孩子都被拒载了。工作人员展示了微信“旅服登记群”内由“大理机场地服生产调”发送的一则消息:“MU5725两位自闭症旅客,机组通知影响客舱其他旅客乘机,拒载。”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被拒当日,两位家长改乘西藏航空后,全程畅通无阻;次日从西安前往杭州,依旧是东方航空,未申报特殊需求,全程也畅通无阻。
事后,一位自称东航服务质量调查的人员主动联系家长道歉,希望可以撤下网络曝光的帖子。但当家长提出“想知道被拒载的理由”等诉求是,一直未得到回应。家长表示:“我们连案件都没过,机组也没看到我们小孩子,就看到是孤独症、自闭症,你们就拒载吗?你也不询问一下情况,我们有没有坐过飞机?你们甚至可以查我们有没有飞行记录。为什么就这么粗鲁的给我们拒载了?”
其实自闭症一直都被社会所误解,很多的人只是听说过自闭症,但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
1.年龄认知盲区:我国超80%公众认为自闭症是"儿童期疾病",实际2000年前确诊的首批患儿已步入中年。更有一位35岁的阿斯伯格人士求职时,仍被要求"出示残疾证以证明不是精神病"
2.行为解读偏差:手部摆动被57%民众视作"精神异常",实为应对环境过载的自我镇定。回避眼神也是如此,73%认为"冷漠孤僻",实则是神经感知系统的生理性保护。
3.能力认知错位:机械记忆、图像思维等超常能力被过度浪漫化,生活自理、情绪调节等基础能力遭系统性低估。
4.污名化传导链:近五年影视剧中超过80%的自闭症形象存在严重失真,将自闭症儿童塑造成性格或孤僻或暴躁的“精神病”。社交平台更是出现了"自闭症挑战"等娱乐化行为,加剧传播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的扭曲认知。
我们需要知道:
①自闭症≠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已将ASD的分类进行调整,倡导神经多样性理论,揭示大脑运作的多元可能;
②谱系≠单一标签,从无口语到学者症候群,能力差异跨越20个标准差,每个自闭症个体都是个案;
③:成年≠自动康复,终身支持体系的缺失导致46%大龄患者社会功能退化,刻板印象使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拒绝雇佣具备工作能力的自闭人士。
针对于航空公司拒载这件事,专业律师表示:航空公司拒载的行为违法与否,要视具体情况来论。《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出行权,航空公司不得因残疾对其他旅客造成冒犯或不便而拒绝运输具备乘机条件的残疾人。孤独症患者通常归类为残疾人范畴,航空公司无权仅凭医学证明拒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