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在生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要将遗产留给妻子江冬秀和两个儿子胡祖望、胡思杜。
然而胡适到死都不知道的是,他的小儿子胡思杜在五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相对于胡适的大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的人生实在是走得不太顺畅,以至于英年早逝。
同样的出身,却是截然相反的结局,胡思杜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总共生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大儿子胡祖望是最有出息的,女儿胡素斐的胡适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在5岁那年就不幸夭折了。
最小的孩子便是胡思杜,相对于哥哥和姐姐来说,胡思杜其实是受到了父亲最多关注的孩子,可惜却并没有成才。
对于家庭中的教育,胡适一直都主张,母亲应该承担大部分对孩子的教育,因此胡适家一直都是江冬秀主内照顾孩子们。
而江冬秀也是一个很能干的女儿,她将胡适和几个孩子照顾得很好,让胡适安心的在外面忙事业。
但是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是不可缺席的,直到女儿胡素斐不幸夭折之后,胡适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些缺失了。
大儿子胡祖望为人沉稳,学习成绩很好,小儿子胡思杜从小就顽皮,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备受宠爱、喜欢玩乐,学习成绩也不好。
家里最调皮的孩子往往是让父母操心最多的,在胡适家也不例外。
胡祖望长大之后,就跟在父亲的身边,到了美国学习,而胡思杜在跟在母亲的身边,后来又到了上海。
当时胡思杜已经18岁了,跟随母亲江冬秀到上海避难,江冬秀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知半解,特别是男孩子长大了母亲也不好管教。
胡适对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很了解,知道他爱玩,担心他骤然来到上海滩,会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于是就特意写信给上海的一位朋友,请他务必帮自己监督小儿子胡思杜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胡适的担心果然没错,不久之后,胡思杜便在外面交了一群朋友,整日玩耍,对学习的事情很不上心。
朋友随即给胡适写信,让他赶快注意及时给孩子指明道路。
胡适收到信后,也不敢懈怠,把小儿子胡思杜也安排来了美国读书。
然而来到美国之后,胡思杜仍旧对学习一事兴趣缺缺,加上他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做父母的也不忍心苛责他,最后换了两所学校都没念完书,学无所成。
相对于胡思杜的学无所成,仅仅比她大两岁的哥哥胡祖望却很成功,胡祖望在美国毕业之后,就开始做生意,生意做得很成功,后来还找了曾国藩的后代曾淑昭做妻子。
但尽管大儿子事业有成,胡适却不太满意儿子做商人。
对于小儿子胡思杜,胡适也明白这孩子并不是什么人才,只想他平安健康,别学坏就好。
胡思杜在美国学习几年回国后,有不少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给胡思杜安排工作,还有的想让他做教授。
最后胡适都没有同意,只让儿子去学校的图书馆工作,让他多读书。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胡思杜或许心中有所不满,但是也没说什么。
去了图书馆工作之后,胡思杜还真的埋头开始读书,俨然一副浪子回头的模样,让胡适很是欣慰。
1948年,因为局势的变化,胡适准备带着一家人去美国,胡思杜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
当时胡适在北京收藏了几间屋子的书,来不及带走,再有就是他觉得国民党政权能东山再起,他总有回来的一天。
既然胡思杜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胡适就将自己收藏的几屋子书和文献都交给儿子,让他代为看管。
心疼幼子的江冬秀则留下了一大箱的财物,让他以后用作生活和娶媳妇。
那时候的胡思杜已经27岁,比他大两岁的哥哥胡祖望已经和未婚妻曾淑昭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此时的江冬秀也没想到的是,幼子胡思杜到最后也是孤身一人。
为了和父亲胡适撇清关系,1949年9月胡思杜发表了文章《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
胡适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不愿意相信这是自己的儿子所写,声称这乃是捉刀之作。
1950年,胡思杜将父亲交代他看管的文献和书籍统统上交,还将母亲留给他的财物也上交,努力划清自己和父亲胡适的界限。
但是无论如何,父子关系并不是说斩断就能斩断的,随着对胡适的批判越来越厉害,胡思杜也受到了影响。
他大龄未婚,多次相亲女方只要听说他是胡适的儿子都避而远之,最后一直都单身。
直到1957年,胡思杜终于意识到,自己怎么都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最终选择了自杀,在自杀前他给表哥胡思孟写信,将自己的600元存款及200元公债券都留给他。
而此时的胡适并不知道,儿子已经去世了。
1958年,胡适在美国参加座谈会的时候,无意间听别人说起胡思杜自杀身亡,他听后表示不信,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小儿子胡思杜的性格是不会自杀的。
因此在1962年,胡适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将财产留给妻子和两个儿子。
直到这个时候,江冬秀和胡祖望才知道,胡思杜已经在5年前去世,可胡适已逝并不知情。
资料来源:
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3】--党史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