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时期省城的局势和支前的点滴回忆

山雁说过去 2024-11-20 16:52:56

麻耀山/文

一九三一年初冬,天气逐渐转寒,日寇双翼飞机连续窜入省城上空盘旋侦察。那时中国军队还没有高射机枪,军警就用手枪和大枪射击敌机。在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地议论着战局,省城气氛十分紧张。

我当时在秉彝学校读书 ( 市第三十四中学旧址)。学校组织学生在“东山”挖了战壕。所谓“东山”就是校园东边的土岗子 。我们的老师脱掉了洋服,换上了长袍,而且叫学生把教科书埋起来。这意想是,日本人即使进了城也呆不长,把书保存好以备将来使用。我记得,埋藏起来的书中有一本《三民主义》,书是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中侵略罪行的篇章。省城马巡队在大街上不停地巡逻,维持社会治安。军警督察处,每天数次派人在大街上监督巡察。他们出动时,不是五人,就是七人。后边的一个人带着枪,手捧着“大令”。“大令”上边写着一个很大的“令”字。这物件是本制的,高约二尺,顶部呈尖形,象令剑似的,是权力的象征。前边的四个人或六个人排成双行,身上带枪,手拿“黑红棒”,据说用它执法可以打死勿论。《黑龙江民报》不断地报道着,从前线回来的民工兴奋地传诵着我军节节胜利的消息。有人说,我军勇敢机智地打击着敌人,没有高射炮就把炮身竖起、把炮筒子绑在大树上,将敌机击落下来。

马占山将军率部浴血奋战的事迹,更加激起了市民爱国支前的热情。

省令公安局、二、三署的人员,在各路口设岗,征调民工、马匹和车辆。有位外号叫“李傻子”的马车会长,不仅协助当局张罗车马,而且把自己的几匹好马也送到前线。征调的群众的大车,几乎承担若所有的运输任务、群众赶着支前的大车,来往于省城和江桥之间,运送军队、伤员、给养和弹药。至于有支前任务的商家从业人员和齐昂铁路的职工都不在征调之列。他们上街都带着标志,例如各饭馆的人,都佩带黄色袖标,上边写着饭馆的字号,并加盖商务会的方形印章;齐昂铁路的人都佩白色袖标。还有,穿夹鞋、单衣服的人不征,腿脚不好、身体赢弱的不征,“蹲小店”的不征。那时公园关帝庙下坎到博济工厂(现丰恒街广播电台处)有“工夫市”,开设着品三店、裕丰栈等许多小客店,有许多“跑腿子”打零工的“小店赢子”在那里“偎冬”。他们都未被征调,因为这些人衣服单薄、鞋脚不周整。我叔叔麻相荣也被征调,因为穿的是“靸鞋”,民工的领队特让他回家去换穿棉鞋。军民同仇敌忾,为保卫祖国疆土而并肩战斗。

我记忆最深的,是饭馆为前线蒸馒头、烙大饼的事。这是由商务会组织的,全市的饭馆连煎饼铺都参加了。芙蓉街、永安里一带的饭馆,就有同心园、天一坊、同乐园、富有园、味美斋和美华春等等,都为支援前线做出了贡献。先是所有饭馆都蒸领头,可以挂幌半营业。饭馆按自己的任务从商务会领出四十四斤的小袋面粉,每袋面粉蒸出五十二斤馒头。以后用的面粉是 大袋的军用“沙子面”。面袋是白斜纹布做的,袋底上有绿色的蒌形截记。再以后挂双幌的饭馆改烙大饼。这时所有饭馆不挂幌,全部停止营业,支前任务也大大加重了,有的饭馆,如同心园,干跪用大板子交叉地把前门钉死,以防影响劳作。由于战事,平时成队卖炭的“勒勒”车和“柴火”车进不了城,饭馆的燃料因而很缺乏,但是困难都被克服了。刚开始的时候,蒸馒头、烙大饼只是在白天,后来就白天、晚上连轴转。我父亲麻长荣在同心园掌管面案,支前任务加重后,有十多天都没回家。饭馆的师傅们,听说前方将士吃不着菜,烙饼时就主动加上有咸淡、作料的汤油,以使他们吃好打日本。蒸出的馒头和烙好的大饼晾凉后,装在原面袋里交到商务会(有时商务会也到饭馆去收),再装上插着小黄旗的大车,由穿着灰色军服的兵士押车,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方。

事情已五十多年,人多物故,仅凭个人记忆写下这个材料。

(刘沛霖整理)

内容来自《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第一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