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一支正在长征中的红军队伍来到白龙江前。那里山谷狭窄,江水湍急,唯一能供行人行走的道路就是沿着山腰修建,但年久失修,陈旧破败的栈道,非常恐怖。
在这支队伍即将踏上栈道前,有一个中年人走出队列,拦住大家,他说他是琼海人,从小与水打交道,比多数人精通水性,就让他来打头阵吧。
说完,他便拽着自己的骡子走上栈道。
不一会儿,身后忽然传来一道声音,提醒他道:“队长!小心啊,你的骡子要跌下去了!”
不等他反应,身后即传来一股巨大拉力,伴随大家惊恐地呼喊声,中年人就那样被挣扎中的骡子整个甩落山崖。汹涌的河水立刻将他的身影彻底淹没,栈道上的战士们纷纷停下脚步,面露悲伤。他们都觉得,如此惊涛骇浪,必然不可能有人生还,队长怕是回不来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约莫半天后,中年队长不仅追上他们,而且毫发无损!队长说,他在江水里,一手拽着自己的大衣和雨伴,一手与恶流搏斗,任由江浪一次次将他托起拍下,没有一丁点害怕,甚至还有空闲思考,以后若是遇到敌人,也可以像现在一样,钻入水中躲避对方攻击。
别样自在中,他的目光忽而落在河道转弯处一块凸出来的大石头上,双手蓄力,借着河水的冲力,一下子扒住那块石头,整个人奋力向上爬,爬回岸上,捡回一条性命。
不久,队伍暂停前行,原地休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一个人笑着对队长道:“你今天啊,算是参加了一次国际游泳比赛,拿了第一名!这个比赛,既没人和你争夺第一,也确实只有你能拿第一,哪怕再来一次,你的第一位置依然不会动摇!你不仅跳板跳得好,而且一只手游得也好,人家仅一条裤衩,你倒好,带着全身宝贝入水,厉害至极!”
另一个人又道:“我看,他就是想回故乡,从栈道动身,入长江,出东海,转南海,就到他家啦!路还是免费的,替公家省了不少路费呢!”
大家听着这些调侃,都大笑起来。
而这次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他半生戎马生涯中,较为惊险的一次经历,在他的一生中,还有很多革命故事值得讲述。
他就是开国上将周士第。
如前文所言,周士第生于海南一户普通人家。他的家,勉强可以维持温饱,因而周士第有了断断续续读书的机会。
“五四运动”爆发那年,周士第19岁,成为琼崖学生联合会一名干事;4年后,在一个家家户户庆祝团圆的春节,他辞别故土和亲人,走上革命道路。
周士第的儿子周坚说:“父亲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他的母亲、叔叔和兄弟等5名亲朋先后病故于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伤寒中,整个海南岛疫病丛生,满目疮痍,好不容易依靠一种土草药和坚强意志熬过病痛的他,决心离开凄凉的故乡,到外面寻找一条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闯出一片新天地。”
周士第从码头乘船,历经千难万险,到了广州,与徐成章相识,加入其组织的琼崖评论社。
转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周士第通过严格考试,以第一批学员身份,开启军旅生涯。学成毕业时,正好周总理和孙中山决定成立一支革命武装队伍,铁甲车队,表现优异的周士第入选其中,出任见习教官一职。
同年,周士第带队到广宁县开展农民运动。在围攻江家大炮楼时,一枚火药包落在周士第身侧,周士第镇定自若在其爆炸前,将其踹入空中,任由四散砂石狠狠击在他的身上,面色不改继续指挥作战。
那是铁甲车队首次参战,虽初出茅庐,但威名远扬。
1925年前后,铁甲车队在周总理筹划下,并入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参加北伐。周士第率领第一营冲在最前面,被称作“北伐先锋的先锋”。
1926年,叶挺升职离团,周士第接任团长一职,率团参加南昌起义。期间,曾有人奉劝周士第勿要和中共走,遭到周士第的严厉拒绝。
但由于起义打响后,敌人的力量比预期中更强大,我方人员孤立无援,不得不做出转移决定。周士第在组织派遣下,转道去往香港,不幸感染疟疾,流落南洋,和组织失去联系。
周坚说,周士第此生一直为自己未经请示就到南洋而感到愧疚,他觉得,那是他意志不够坚定而做出的错误选择。所幸,周士第的心一直向着革命,即便身处异国,也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心愿,始终在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方式。
“九一八”事变后,周士第重回组织怀抱,随队长征。
娄山一战中,周士第沉着指挥4个班兵力在第一线和敌人作战,与第二线、第三线相互配合,粉碎敌人攻占遵义城的阴谋,成功保卫党中央,取得红军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3月,周士第随肖劲光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悄悄离开遵义,赶往仁怀。路上,黑暗陌生的路况让周士第的脚不幸被一根尖刺扎破。他拒绝战友点火查看他的伤势,生怕引来敌人注意,硬是忍着剧痛,一瘸一拐赶路,在拂晓前,如约来到仁怀城外,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势。
4月,又一次连夜急行军,周士第率领4个班力量冒险绕过险峻山坡,去到敌人侧面,击退敌人,帮助我方占领通安。
2个月后,红军来到雪山山脚。那是长征路上,最艰难的行军路之一。疲惫不堪,缺衣少食的将士们你拉着我,我拽着你,相互扶持地,一点点走在白雪覆盖的山道间,谁都不敢松懈半分,也不敢冒然停下步子。
呼啸的北风迎面刺痛脸颊,饥饿和苦累常伴身体,每个人的意志力均受到巨大考验。
就在这时,周士第的老同学,也出自黄埔军校一期的陈赓提议让周士第用粤语给大家唱首山歌,鼓鼓劲儿。周士第大大方方张口,放开嗓门喊了几声,自己和大家都笑了起来,凝重沉闷的气氛瞬间消散,所有人又有了用不完的力气,往山顶奋力攀爬。
到了休息的时候,有人吃所剩不多的干粮,有人咽着口水,抓起一把把冰雪解渴。
毕士梯见状,忽然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开扉页,小心翼翼从里面取出自己珍藏的一小包糖精,爽快将其分给大家,肖劲光随之兴奋大喊,招呼大家:“快来唱冰淇淋啊!”
周士第第一个响应,将拌了糖精的雪放入口里,做出一副陶醉模样,称赞道:“我这一杯,可比在南京吃过的,好吃多啦!”
大家伙纷纷学着周士第的模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起“冰淇淋”的味道。“冰淇淋”带给同志们无限动力,促使休息结束后的同志们再一次有了翻越雪山,战胜雪山的勇气和坚定!
这种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确实叫人感动不已!
过草地时,多数战士只带了半个月的粮食和7天柴火等有限物资,但当真正站在漫无边际的草地上,大家的心头还是难免生出一些迷茫。
周士第看出战士们压在心底的惶恐,高声招呼大家来搞创作!他说,这里天接草、草接天、风过草动,雨过草延,怎么不算是一种适合创作的环境?
他率先“读”了第一句,某个战士立刻接上第二句……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一首诗慢慢拼凑起来,大家合声喊着喊着,心头那股对前路的茫然渐渐消散,重新找回无穷力量,穿过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草原,战胜恶劣大自然,又一次创造奇迹!
1935年10月,红军即将和友部会合陕北前,紧随其后的敌人向我方侧面发动突袭。周士第奉命带队阻击敌人,解除我方危机。到了吴起,他又担负起护送毛主席等领导安全行进的重责,立下一个又一个杰出功绩。
抗战结束后,周士第相继参与晋中战役、解放成都等战斗,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跨越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防空作战。
1955年,周士第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79岁的周士第因病离世。周坚袒露,父亲生前很少向家人讲述他曾经的经历,他对父亲的了解,多数来自相关资料或他人的回忆。
周士第似乎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从不在乎自己付出、得到多少,只一心将所有力量都奉献给亲爱的祖国,一辈子不服输,始终在为国家的富强而不懈奋斗!
参考资料:
《百战上将周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