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两国在西元前两百六十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多月,两国约有一百万大军参战,死伤超过五十万,是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是中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
一、赵孝成王受挫之原因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赵国朝堂之上。
冯亭把秦军的事告诉了赵孝成王,把上党和韩国割裂开来,并表示要向赵国臣服。
赵孝成王确是心动了,可是身为一名政客的直觉,却知那是一块烫手的东西。孝成王因此召见了国事参赞赵豹、赵胜利等人,征求他们的看法。平阳君赵宝不同意,但平原君赵胜却同意了。
孝成王对秦军趁此良机,来攻打赵国,仍颇感忧虑。而赵胜更是自信满满地表示,在战场上,他或许不是白起的对手,但在这座城市里,他还是能守得住的。
所以,孝成王很容易就答应了上党。在他们看来,如果秦军真的打过来,大不了就是放弃上党,如果打不过,肯定会选择退兵。所以,赵国朝廷的主要任务就是抵御秦军的入侵。
由此可见,赵孝成王目中所视之物,皆是上党,而非整个战国之势。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的一月,秦军最终到来,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上党,驻守在长平城的赵军开始接收上党难民。这一年的四月份,整装待发的秦国军队向长平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
他虽以防守著称,但在秦军不顾一切的强攻下,仍稍落于下风。连番数场战斗下来,连颇有些无奈,只得撤兵防守。
事实上廉颇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但问题却在秦国的崛起,超出了赵国君和大臣们的预料。眼看着无法攻破的长平,秦军非但没有后退,反而继续和赵军僵持着。
三个月后,也就是七月,赵孝成王见战争拖延,心生怨气,三番五次下公文,指责廉颇。
眼见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赵国朝廷人心惶惶。赵孝成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议下一步的对策,并提出要亲自出马。
幕僚楼昌认为秦军既已攻下上党,策略目标已达成,再派使者往秦国低声下气,必可求得和谈。
然而虞卿却仿佛看出秦国的意图,清楚地表明,派使者前往魏和楚境内,以求增援,以求有一次和秦军交手之机。
可是,赵王又一次接受了娄常的劝告,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秦国要做什么。
二百六十年前,秦国朝堂之上。
赵国使节到达秦国,不料秦昭王与宰相樊睢大摆筵席,款待赵使,并邀其他六个国家的使节随行。
赵国的使节们大喜过望,听到秦昭王这番和颜悦色的演讲,几次三番的试图打断他的谈话,要求议和,都被范睢阻止了。
第二日,其他几个国家的使者,均派人来报告秦赵两国即将和谈的消息。但更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赵使在偏殿内提出的官方议和请求,竟被秦昭王严厉回绝。
公元二百六十年,赵国朝廷。
赵国在谈判失利后,又开始请求其他国家的帮助,虽然他的使节说得天花乱坠,但其他国家仍是无动于衷,而且对赵国的虚伪表现出极大的愤怒。
赵孝成王立时醒悟过来,原来赵国自开战以来,只有死战一途。
但为时已迟,就在不久前,秦昭王还向全世界宣布:任何敢于营救赵的人,都将成为下一个灭亡的对象!
假若早有防备,说不定还有一拼之力,可是到了这种地步,士气全无,又缺乏补给,而刚刚才同意借给他粮食的齐国却又碍于秦国而不愿再向他提供粮食。
二○○○年,长平战地。
赵括亲自上阵,取代了廉颇这个主帅,一番折腾下来,不过几天的功夫,原本的防守就荡然无存,赵军又恢复了往日的威风。
赵国朝廷的决定,往往都是如此偏激,从被动防守,到绝望,再到一鼓作气拿下这场战争。
这对秦军来说,甚至是对廉颇的防守,更是一种意外之喜。在这种情况下,胜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赵括的鲁莽,却让赵军吃了大亏。
果然,赵军刚刚出城,立刻就被秦军团团包围。饥肠辘辘,赵军心中仅存的一点斗志,也在这一刻被磨灭殆尽。
二、秦昭王之谋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秦国朝堂之上。
听到上党冯亭投靠了赵国,秦昭王先是一惊,旋即大喜过望。
秦国等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一次的机会。
等到秦国改革完毕,举世皆敌之时,正是楚国崛起之时,齐国紧追而至,秦国则是被压在了最后。但秦国借着几百年来与楚国交好的机会,以及巴蜀两郡的地理位置,成功攻下了黔中、吴,接着攻下了邯郸郡,占领了楚国最为富裕的江汉。战国的第二个王者,从此黯然失色。
现在,秦齐赵三大强国,秦国却是占据了上风。秦昭王笼络齐愍王登基,意在把责任推到赵国身上,不料反遭齐国暗算。秦国直接以齐攻宋为由,对齐国先一步发动了进攻。尽管齐国和秦并不毗邻,但秦国却非常活跃地与诸国联系,最后才有了五国合围的局面。最后,齐国在鼎盛时期,也开始衰落了。
在秦昭王之后,整个春秋时代,就剩下秦赵二国了。这时,范睢给秦国定下了“远亲”之策,与齐燕结盟,重点进攻三晋”的方针。而嵇与的战死,更使秦昭王认识到了赵国的强大。
但是,现在联盟正处于紧要关头,谁也不知道,如果没有理由,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秦国并不是第一次遭到合纵围攻。
不过,这个理由总算是找到了。
秦昭王一直告诫自己,要稳住阵脚,要稳扎稳打,要一鼓作气,把赵国的气势给压下去。
公元前二百六十一年,昌平县南部。
秦昭王在不久之前,还发兵征讨韩国境内的“缑氏”、“纶氏”。
赵王不解,秦昭王却明白,若要进攻赵国,势必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一定要先截断赵国的对外援助,而上党故国韩国,最有希望来援助赵国。
不过有了这两座城市,便可使韩国忌惮,使自己不能贸然行事,同时亦可截断三晋南下支援赵国的道路,一箭双雕。
现在,他只需要集中精力,为接下来的一场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可。
公元二百六十年,长平线。
赵军在常平镇守了两年,看来秦军早已忘记了上党之战。
与此同时,秦军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六0年的1月,秦军一举攻克上党,冯亭带领上党人民向赵国逃亡。
可是秦军就象个狡猾的猎手,看着他们往赵国境内奔去,并没有穷追猛打。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份,秦军发动了总攻。秦军兵强马壮,有备而来,屡战屡败,攻陷了边陲要点光狼城和樟城。不过,他也不是省油的灯,迅速退回到了要塞之中,秦军的攻击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上党收复,赵国的事情自然也就解决了。按理说,打到这种地步,秦军应该会选择退兵才对。
可是,秦昭王命令秦军不停地攻击。因此,秦军以丹水之隔对抗赵军,并作长时间的备战。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秦国朝堂之上。
尽管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是赵国依旧没有发现秦军真正的意图。可是秦昭王仍是忧心忡忡,因为这支军队固若金汤,又打了这么长时间,实在难以攻克。
如今他们最忌惮的便是有外人插手,赵国使节的出现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天赐良机。秦昭王借此机会,向诸国发出秦赵结盟的讯息,并告诫其他国家,不要插手此事。
面对赵国的反复无常,面对秦国的强势,各国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公元二百六十年,长平线。
事实上,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白起,而是谈判失利之后,赵国必然会苏醒,到时候必然会有一场最为惨烈的战争。
前方的赵军能够支撑多长时间,赵国朝廷又该如何抉择?秦昭王心中没底,只能尽力而为。
秦昭王一方面任命了善战的白起为统领,另一方面则设法把赵国的朝野分割开来,以此来震慑诸侯,另一方面则是昭王亲自到河东去招人。对于秦国而言,这差不多就是一场倾巢出动的战争了。
可是没过多久,昭王大获全胜,少年赵括当上了统领,一连串的鲁莽行为,说明赵军已经失去了耐心。昭王心中悬着的一颗大石,终于落地。
但是,让秦昭王意外的是,他竟然在长平将赵军的主要兵力全部包围了起来。如此一来,秦国就成了整个春秋时代的霸主。
能不能一鼓作气,将赵国一网打尽?秦昭王心中这样的想法也就一闪即逝。
三、赵国到底是怎么输的?
人们对长平之战的关注,只有廉颇,只有白起,只有王龁,只有赵括,只有几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何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赵国便已占领上党,而秦国则是在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发动了长平之战?这两年来,秦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何秦军在拿下上党之后,依然要对长平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要塞已经被攻破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秦军还没有退走?秦军为何要先攻占韩国两个纶氏、缑氏两个小城市,然后再发动攻击?
没错,从一开始,秦国就将这一战当成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只有在万无一失之后,他们才会发起战争,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们宁可选择隐忍。
可是赵国却不是这样的明白人。由最初的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到最后的固守决定,到连廉颇在朝野间推行的谋略,赵孝成王看来始终是漫不经心,根本不了解秦国的真实用意。
但有了这一片郡城,却是瞒过了他的耳目。
也许他从来没有想到,魏国、齐国、楚国三个国家的灭亡,到底是什么人在摇旗呐喊,又或者是什么阴谋诡计,现在的战国时代,早不是和平时期,最强大的秦国旁边,怎么可能有最强大的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