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不是只有赵匡胤一个人,才能“放手”,削弱军力呢

我是小小刚 2023-05-17 08:49:28

自安史之乱至大宋开国,二百余年间,中华境内发生过多次战争,政权交替,各诸侯争霸,天下之乱,在中国古往今来都是罕见的,死伤惨重,损失惨重。

正是因为武人势力的暴涨,才造就了这样一场灾难。

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战乱的人,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结束战乱。

其实,赵匡胤对待武人群体的态度是一种很复杂的态度:宋代是不是只有赵匡胤一个人,才能“放手”,削弱军力呢?

自安史之乱至大宋开国,二百余年间,中华境内发生过多次战争,政权交替,各诸侯争霸,天下之乱,在中国古往今来都是罕见的,死伤惨重,损失惨重。

正是因为武人势力的暴涨,才造就了这样一场灾难。

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战乱的人,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结束战乱。

其实,赵匡胤对待武人群体的态度是一种很复杂的态度:

首先,他在武人阵营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凭借着自己的军队,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宋朝的统治者。

而且,作为当事人,他很清楚武人组织的混乱和不稳定。就像他对赵普所言:“五朝方镇暴戾,民不聊生,我命择文官为官者百余人,各诸侯之地,虽有贪污腐化之嫌,却不及一位文官之名。”

宋太祖与赵普在雪中相见

建隆二年七月九日,东京汴梁,赵匡胤宴请群臣饮酒,宋太祖告诉群臣,做一个节度使,比做一个皇帝还要开心。众将纷纷询问原因,赵匡胤答道:“谁不想坐上这个位置?”在太祖陛下的授意下,武将们第二天就上了奏折,要求解除禁军的职务,解除兵权,接受嘉奖,然后辞官回国。尽管以后他们也有可能跟随陛下出征,在地方任职,但是他们手中的兵权,却再也无法影响到现在的局势了。

这被称为“一饮而尽”。那么,宋太祖这一次,岂不是彻底解决了五代时期的军事力量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

要是一场宴会就能解决中国二百年来的顽疾,让成千上万的军人抛开个人私欲,心悦诚服地当个臣子,那么当个君王还不简单吗?

其实,废其嫡系将领之军权,不过是“削藩”之策中的一个环节罢了。

赵匡胤,宋太祖(927-976)

就像赵匡胤在庆功宴上说的那样,他更愿意做一个节度使,而不是做一个君王,这就说明,节度使的权力和君王差不多。这就是宋代所面对的“武将藩镇”势力过于强大而导致的“军中之难”。

自唐代中叶起,由于战事由边境向内陆扩展,唐玄宗在边境上建立藩镇,使其在边境向内陆扩展。节度使不但可以统帅大军,还可以掌控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比如财政、民政、商业等等,可以说,节度使在自己的领地上,就相当于在自己的领地上称王称霸了。那个时候,朝廷对藩镇将军的控制,就像是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对其他国家的控制一样。

唐末藩镇地图

 

但藩镇之中,却是风雨飘摇。

藩镇节度使本身也属于武人,所以为了控制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政务,一般都会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将领,来管理自己的政务。如此一来,所有的政务要职都被武人占据了。而那些低级的官员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对节度使的权力产生威胁。

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军政”。

而且,赵匡胤也感觉到了武人的危险,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国之君,完全是因为他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不管他对大周有多大的好感,但他的手下却不可能和他一样,如果赵匡胤的力量足够强大,足够强大,能够颠覆朝廷,那么,那些贪得无厌的武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让他成功。赵匡胤虽然有足够的权力压制自己的心腹将领,但是,他却不能对其产生的新兴政权进行有效的掌控,除非从体制上加以改变,否则,大宋王朝是不会持久的。

所以,赵匡胤光是削去心腹的军权还不行,还要对各地的封疆大吏进行“杀戮”。对于这种情况,赵匡胤及其幕僚采取了“去其权利、节其财、敛其粮、敛其精”的战略。

“先帝的一击,就是对藩镇首领的打击:

从最初的藩镇将领被革除开始,就得到了朝廷的赏赐,并且让他们留在京城进行管理,到了宋朝,这些将领的身份和权力都很小,但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而在此期间,又有在京中的官员被任命为原藩镇的政务官,这些政务官就是知州,知府之类的。再加上知州的任职期限只有三年,这些游离的官员根本没有办法聚集起足够的力量,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些地方官员聚拢军队的麻烦。

二是对当地中层和底层官员的打击:

就像节度使被知州之类的官吏代替一样,朝廷也在各地任命知县为当地的政务官,而非原来的驻军将领。

而知县的任命则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并由中央统一考核任命,从而打破了当地武人对官员的选拔任用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设立郡守,也就是现在的巡逻队,负责维持当地的秩序,这样就限制了下级将领对郡守的干涉。

宋代士大夫的出巡

(三)打击将军身边的心腹,让藩镇的团结和影响力更加脆弱:

原来的藩镇将军们,为扩大自己的心腹,把管辖范围之内的一些公务,比如赋税民政之类,都交给自己的心腹手下去处理,而那些本来就是那些公务的文臣们,却被排挤到一边去了。

宋太祖变法之后,又严令将军不得将治下的官员职权下放给心腹将领,使当地官员再度掌握了行政权。这条道路开辟之后,宋代对文臣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也使得当时的科考更加兴盛起来。而且,从今往后,武将只能掌握军中的兵权和指挥权,而不能参与预州的政务。

在宋太祖赵匡胤的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之后,宋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吏体系,而节度使这个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封疆大吏,现在却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封疆大吏而已,一二百年来的军权统治,也宣告结束,宋代正式步入了“文官执政”的时期。

但是,当文人政体发展到了某种地步之后,他们就会走向“重文轻武”的道路,这也是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没有预料到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