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参加了政和县“新阶联”主办的“政和白茶历史传承与制作技艺交流会”,作为主讲分享了一些制茶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准备课件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政和茶叶历史传承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政和当地的考古也挖掘出不少两晋时期的茶器,印证着茶事;有史料记载的种茶则是在唐末;至北宋政和茶叶已十分繁盛;及至近现代,政和所产的白茶曾占出口额的大部。
制作白茶的工序可以简单的归结为萎凋与干燥,白茶工艺又不止于简单的萎凋与干燥。近几年我们不断通过各种实验主动探索白茶制作中的萎凋与干燥的各类变量,增进工艺与品质之间关系的理解,提升工艺水平,形成了以“自然萎凋,低温成茶”为核心的工艺理论,于2020年4月发表于《福建茶叶》。
2020年,我们在前几年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对不同温度干燥白茶的转化进行跟进观察,同款牡丹王原料,采用85℃与47℃两个不同温度进行干燥处理。
前几日,对实验样进行第一次评审对比,第一泡85℃干燥款香气更加高昂,汤水略粗糙,47℃干燥款香气自然,汤水柔和;第二泡85℃干燥款香气略高,汤感略涩,47℃干燥款香气稳定,汤水顺滑;第三泡85℃干燥款香气稳定,有较明显苦涩感,47℃干燥款茶香稳定自然,汤水顺滑饱满。
冲泡至第三泡,低温成茶的优势开始显现,这与我们连续几年的实验结论一致(早年的实验对比大部分我们均以图文形式做过分享,感兴趣的茶友可以翻看历史记录)。
不同温度干燥对白茶的后期转化影响我们已经持续观察了4年,未来我们还将持续跟进观察转化。
从目前来看低温干燥对于转化所带来的优势与我们低温成茶理论是相互印证的,低温成茶是指白茶萎凋与干燥全程温度不超过56℃,以最大限度保留茶叶中生物酶活性,使得白茶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可按活性酶催化路径持续转化,越陈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