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是唐朝末期和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也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韦庄的诗词作品以清丽著称,尤其擅长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他的词风空灵蕴藉,有一种梦幻般的情调气氛。他的代表作包括《秦妇吟》和《菩萨蛮》等。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秦妇吟秀才”,并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01
《上元县》
韦庄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鉴赏:此诗约作于公元887年,韦庄时年五十二岁,过相州至金陵。“上元县”,即今南京市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于隋之江宁县置江宁郡。乾元元年(758),改名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废昇州,仍改江宁为上元县,为浙西节度使所辖。故此诗题下有注:“浙西作。”
南朝旧事,唐之文人多有吟咏。金陵故都,往事烟云,不可复见。韦庄当时,唐王朝既遭黄巢起义的打击,又遭藩镇势力的逼迫,国事岌岌,危在旦夕。僖宗屡次逃出京城避难,韦庄本欲前往陈仓迎驾,因战乱无法通行而返归金陵。国家的动乱现实与金陵的历史兴废,在诗人的心中重叠再现,自然令诗人感慨万端,触目伤怀。怀古之作,或因古物,或因古事,或因古人为主,各就其事类引发,托古喻今,抚今追昔,表达一定的讽喻劝鉴意义。此诗咏叹六朝兴亡,以历史人物作题材躯干,花草、节候、物什为之烘托映衬。人生易老,弹指之间,本是令人悲哀之事;而政治上的风云人物,随着历史的兴替而生死升沉者,为数不少。“三十六英雄”,举概数以明南朝兴亡更替频繁,“英雄”们争相角逐,这历尽沧桑的金陵城就是见证。
02
《菩萨蛮(其四)》
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译文】今天晚上劝您务必要喝个一醉方休,酒席上不要谈论明天的事情。感谢主人的深情厚意,酒喝多了,表现出的友情也是深厚的。应愁时光短促,不要再推辞斟满杯的美酒。人生能有多长呢?不如多喝点酒,勉强作乐一番。【注释】尊前:酒席前。尊:同“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淮南子》:“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设樽耶,过者斟酌,各得其宜。” “须愁”句:应愁时光短促。漏:刻漏,指代时间。莫诉:不要推辞。呵呵:笑声。这里是指“得过且过”,勉强作乐。
03
《菩萨蛮》
唐·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韦庄是晚唐时期诗人,他的诗词并没有像晚唐的江山那样风雨飘摇,充满了悲意,而是别有一番小资的清新和别致。在晚唐时代,韦庄的命运也格外坎坷,他四处漂泊,无家可归,终于在60岁以后入蜀,方才稳定下来,最终在蜀国担任宰相,安享晚年。这首《菩萨蛮》也是韦庄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位男子告别妻子或心上人远行的事。红楼中,别离的夜氛围悲伤和惆怅,闺房内灯影闪烁,流速帐半卷永夜无法安眠。终于,残月挂上树梢,照进院落,该启程了,美人含着泪和我告别。看着她伤心的样子,心中痛如刀绞。临别时她为我弹奏一曲琵琶,那乐章如泣如诉,像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不忍回头。这位美人更像是一位风尘女子,弹着琵琶为我送行,等我归来的时候,她就会告别红楼,为我守候。这首词就像是许嵩的歌,古风诗意慢慢,而又清丽婉转,惆怅但不至于悲情。值得反复吟咏。
04
《思帝乡·春日游》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春天,我们去郊游,杏花吹了一头,这是多么惬意和美好,就像美好洒了一头一样。好巧不巧,在这里,碰到一个风流倜傥的男子,我真的好喜欢他。美丽的春日,碰到一见钟情的人,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05
女冠子·昨夜夜半
【唐】韦庄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诗词大意: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昨天深夜里,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梦见了你。和你说了许久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害羞又欢喜的样子,想走却又依依不舍。等到一觉醒来才惊觉只是梦一场,不禁悲从中来。
词的上下片一般都自成段落,如上片写相别,下片写相思。这首词在结构上却较别致,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界限,没有过片痕迹,一气呵成。它的前七句写梦中之欢,后两句写梦后之悲。
06
《章台夜思》
唐•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07
《菩萨蛮(其二)》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本来就应该住在江南,直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注释】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08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唐代〕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于韦庄辞别越中亲眷入蜀之时路过盘豆驿的途中。诗人看到滩头原上而及天际孤云的景象,不免产生了无限的孤寂、落魄情怀与漂泊无依的伤感,使他怀念起家乡以及江南的亲戚旧友,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09
《夏夜》
唐 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把书塌安置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打开衣襟在夜里乘凉。
繁星满天,担心明天又是酷热的天气,露水多了起来,反而使荷花更加清新怡人。
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
我正吟诵《秋兴赋》,发现梧桐的树影已经悄然爬上了西墙。
诗中通过描绘亲水的书榻、醉人的荷香、清脆的蛙鸣、闪烁的蛛网等元素,传达出一种轻松舒畅的感受。结尾的“西墙、桐影”更是营造了一种斜月流明之美,体现了作者静心吟诵时的安然和放松之态。
10
《清平乐·莺啼残月》
韦庄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译文
拂晓时分,早莺初啼,残月西沉,绣阁里的灯火才刚熄灭。门外马儿嘶鸣,好似催促爱人赶快动身离去。分别时正是这春暮落花的时节,更让人惆怅难堪。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地独自倚着房门。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行迹长留还能告慰相思,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等。绣阁:旧时女子闺房。香灯:闺中的灯。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柔美的眉毛。蚕蛾的触须细长而曲,故称。金扉:闺阁房门的美称。香尘莫扫:香尘,指遗留有郎君香气的尘土,古代民间习俗,凡家中有人出门,是日家人忌扫门户,否则行人将无归期。 韦庄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这首词收于《浣花集》,作于公元900年(唐昭宗光化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