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广海:葡萄牙战舰为明朝赢得最后大捷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5-04-23 03:46:27

公元16-17世纪,澳门的葡萄牙船只常为朝廷所重用,对抗此起彼伏的倭寇和叛乱水军。直至天启年间,他们仍为国运衰落的东道主倾囊而出,在广海一带迎击大规模抱团的闽南海盗。

这场胜利虽在史书中着墨不多,却也是明朝官方在粤西水域的最后一场海上大捷。

闽南地区堪称明朝时期的海盗中心

早在万历后期,原本趋于平稳的明朝海疆再度泛起涟漪。虽然盛极一时的潮汕海盗集团纷纷败亡,他们的闽南同行却依旧坚挺,时刻游走于朝廷制定的红线两端。或是以漳州-厦门为基地,远赴吕宋的马尼拉赚取美洲白银,又或是利用澳门-长崎航线,继续将日本的银矿收入带回本土。

唯一的问题,在于明朝每年只颁发有限许可证,严禁无执照船主各行其是。故而形成僧多粥少局面,又顶不住国内外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只能默许更多私人冒险家远赴他乡。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如李丹、颜思齐,从德川幕府手中购买日本国许可,为自己的贩运事业打起擦边球。余下的顶多像袁进、李忠那般投机取巧,占据澎湖列岛后冒充倭人行动。结果因官军水师的威胁而收获不足,被迫向当时的福建地方官府投诚。

因为官军打击 部分闽南海盗选择西进广东

在接受招安前,袁进和李忠的队伍已膨胀至40艘船,至少有600多名手下充当骨干。其中约半数人不愿屈服,在许彬老等三位头目率领下,主动脱离后往西发展。他们由台湾海峡启程,穿过宗族乡兵甚多的粤东山区,避开有官军重点布防的珠江流域。最后落脚在防务较弱的粤西,且极有可能把基地设在湛江的港湾群岛之间。

由于曾经的潮汕竞争者消亡,这些不请自来的闽南海盗迅速壮大。不但收编小规模本地盗匪,还借用利润所得换装大船,迅速伸长为虎门、江门到茂名之间的重要势力。结果自然是引起广东地方当局注意,在1620年的常规劫掠中遭伏击。只剩下20艘船和数千部众脱离,重新推举出谢天佑担任领袖。可能是痛感本方火力不足,又或是决心复仇,为第二年的风波埋下伏笔。

粤西的三大海口 电白 阳江 广海

公元1621年1月,名为独角兽号的英国武装商船遭遇飓风,沉没于粤西阳江县海口。除用于贸易的普通财货外,船上还有36门威力可观的红衣大炮,遂成为各方争夺焦点。明朝官府迅速派善水者打捞,用90天时间将这批后来屡立奇功的火器据为己有。

另一头的谢天佑也蠢蠢欲动,亲率所有部众东征,誓要将扭转乾坤的大炮收入囊中。可惜海盗行事比较散漫,忍不住袭击沿途的茂名电白沿岸。等到靠近沉船点,才意识到被对手捷足先登。

红衣炮的威力让闽南海盗望而却步

出于恼怒,以及对前年挫败的报复,谢天佑下令强攻阳江县城。岂料明军严阵以待,直接搬出刚捞上来的红衣炮,向着毫无防备的海盗船队一阵乱射。后者从未遇到过此等威胁,丝毫不敢逼近西洋大铳的有效射程。只能丢下刚刚确立的目标,继续向东开往江门的广海水域。甚至放话要占据澳门,拿那些为朝廷效力的外夷开刀。

彼时,明朝内外皆处多事之秋。北方的京畿要冲已遭关外后金威胁,南方的四川、贵州亦有彝人叛乱。广东本省同样缺兵少粮,只能参照过往经验,向澳门的葡萄牙人求助,要求他们为自己抵挡谢天佑集团。尽管后者兵力匮乏,又常常遭官府限制武装等级,还是尽可能凑出船队前往广海一带布防。

通常只能载兵50人的中型桨帆船

公元17世纪初的澳门,可单次出动150-300名士兵,以及4艘左右的中型桨帆船。无论如何,都不能同坐拥20艘大船、成员达4000的海盗相提并论。

不过,欧式的中型桨帆船虽造型低矮,却能安装2-10门小口径炮,火力并不输给同期的福船、乌艚等中式载具。而且同步配有2根桅杆和16对桨,足以兼顾远航与近岸机动,灵活性非沉重的纯帆船可比。

由于船型低矮葡萄牙人总是选择短兵相接

因此,双方刚刚在海上打照面,葡萄牙人就选择加速冲锋。这种短兵相接的策略非常实用,属于桨帆船对抗远洋帆船的经典战术。一旦距离过于靠近,部署在上层甲板的弗朗机炮就被动陷入射击死角,任由进攻方肆意轰击。

明末海盗虽能购买火绳枪,数量始终偏少,远不及传统的弓弩、标枪数量。这类冷兵器对付官军的藤牌都有些吃力,遇到战兵普遍披甲、戴钢盔的西夷就更为低效。因此,看似不对称的遭遇战,迅速演变为一边倒式吊打。

海盗船只虽多但不习惯于持久作战

根据后来的官方《报疏》,共有1500名盗匪在广海之战中被杀,首领谢天佑和百余名手下被俘。他们被一并押回、缚送军门,换取象征功绩的金牌。其余闽南残部虽退回老巢,却在很长时间段内掀不起多大风浪。

更为重要的是,明军在阳江的打捞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最后将其中的20余门红衣炮运解至京,调拨给辽东前线部队使用。这才有数年后的宁远大捷,以及由此展开的一些列历史大事件......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