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当时以农牧业为主的时代,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最早采取措施的人,往往都会占据上风。东汉末期,连绵不绝的战争对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其中就有一位始作俑者,曹操。
在历史上有无数次屠城屠乡之事,大量的百姓被杀害,加上饥荒瘟疫频发,导致人口锐减,在东汉的时候,曾经有过五千六百万人口的历史记录,但到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加起来,也就一千六百万左右,这还是三国努力发展自己的国家之后,统计的数字,如果放在三国争霸以前的乱世,人数绝对不止这么多。在这几年的战争中,大大小小的诸侯们都在竭尽全力地保存着自己的兵力,他们强迫农夫入伍,强迫他们加入自己的部队,这就使得农业破坏更加严重了。许多军阀根本不顾百姓的安危,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就会到处抢劫,抢劫之后,他们就会胡作非为,直到没有什么可以抢劫的时候,他们就会崩溃。那个时候,天下最强的两个人,就是袁绍和袁术,他们和其他的诸侯们一样,都是靠打劫来养活自己的士兵,但是人数太多的时候,他们连饭都吃不上,袁绍的士兵就会靠摘桑树来养活自己,而袁术的士兵就会靠挖蛤蜊来养活自己。
曹操在中原征战多年,却因为粮食不足,所以经常会用尸体的血肉来充饥。在这种动荡的社会条件下,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无家可归”的流民,他们是有多远逃多远。袁绍、公孙瓒为了青州征战了两年之久,青州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寸草不生。在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曹氏”这个“新贵”也就很敏感地意识到了“复兴”这个问题。曹操攻下兖州,击溃青州黄巾军,俘虏了大批的人力物力,曹操幕僚中的一位,曾对曹操提出:"如今天下动荡,王公迁徙,民不聊生,饥荒遍野,国无所存,民无所依,不能安稳,不能长久。袁绍和刘表两人实力虽强,却缺乏长期计划,根基不稳。一场战斗,固然是以兵力取胜,但要维持兵力,就必须以财力来支持。他要做的就是迎接皇帝,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农事,养精蓄锐。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在自己的阵营中展开了一场关于重振农事的商讨。
统领御林军的韩浩,以重振农牧业为首要任务,得到了曹操的嘉奖。这时,军师司马朗就劝曹操说,当天下大乱,大量土地被弃之荒芜的时候,就可以重新实行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将全国的土地全部收为国家,再由百姓统一种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食物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土地的问题。但是,曹操认为,不能采纳,因为,他提出的意见,就是所谓的迂腐之见。曹操麾下大将枣祗便提议建立“屯垦”制度,这一制度在曹氏家族中经慎重商议后得以实行,是曹氏家族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一项重要措施。枣祗是个将军,在曹操起事后,他就投靠了曹氏。袁绍曾经试图招揽这位大将军,却被这位大将军给拒绝了。曹操派了他到东阿县当知府。公元194年吕布侵兖州,仅有三个城市仍归曹氏控制,其中一个就是“东阿”。
曹操兵败而归,则是由枣祗占领了东阿城,供给了足够的粮食。曹操就将他提升到御史大夫的职位。枣祗的“屯田计划”就是招收一些游牧民族,让他们成为“驻军”,然后从朝廷那里拿到一块地,朝廷提供耕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耕种,每年根据收获来收取租金。在商议中,大部分人主张根据农户的牛群多少来收取租金,但枣祗却主张按收获比例来收取租金,因为他觉得,若以牛群来收取租金,那么在丰年时,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粮食,而在旱灾时,朝廷就必须减少租金,这对朝廷是非常不利的。曹操本也是提倡以牛的数量来计算,但枣祗却一再提出,最终得到支持。